新浪财经

“新国标”是向落后生产妥协(一家之言)

2011年06月28日 17:56 来源:国际金融报

  

  

“新国标”是向落后生产妥协(一家之言)

  近日,关于生乳“新国标”的争议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现行的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2.8%(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这项被称为全球最差的生乳标准,再次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是否合格产生质疑。

  有人认为,降低生乳标准是出于对奶农利益的考虑。实际上,笔者认为,国标降低最大的收益者是奶站。我们不否认,奶农养殖水平低是造成原奶品质差、菌落超标的原因之一。但是,与奶农相比,奶站管理混乱,配套冷链运输落后,经常“长途跋涉”收奶,甚至一些奶站假造优质原奶,从中谋取暴利。笔者对产业链的调查发现,在企业、奶农、奶站中,奶站收益率是最高的,平均收益高达20%以上,而奶农和企业的平均收益率都很低,可见,降低生乳标准最大的受益者是奶站,而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恶名却只有奶农来背负。

  也有人认为,“新国标”产生的背后,那些以UHT奶为主的生产企业是始作俑者。在笔者看来,此说法有失偏颇。中国乳业,仅仅经历一二十年时间,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如此短的发展时间,也让配套冷链运输、养殖、防疫、挤奶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在当时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的条件下,UHT奶更容易满足中国乳业发展需要。

  另外,我国奶业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广大南方地区,奶业资源匮乏。因此,随着南北地区消费快速增长,为了满足消费,那种保存时间更长,易于常温运输的UHT奶更成为企业青睐的对象。上述两点是“新国标”产生现实背景因素,而非某个企业所能决定的。

  近十几年快速发展的结果,俨然让中国乳业成为加工环节的巨人,养殖环节的矮子。然而,当加工工艺已经可以与世界一流乳品大国相媲美时,当我们中高端乳制品市场逐步发展成熟,并成为企业支柱产业时,当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越来越挑剔时,已经不允许我国的生乳标准成为世界最差。因为这样只能让我们所勾画出的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变得苍白无力。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国际金融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