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2日 07:48 来源:经济日报
70年前,新四军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留下红色印记;70年后的今天,杭州湾跨海大桥屹立在东海之畔,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建设成就。近日,记者来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采访,听宁波新四军老同志讲述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经历,感受杭州湾从红色通道到黄金通道的历史变迁。
今年85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裕康站在36公里长的跨海大桥上,感慨万千。他说,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1941年5月,从浦东分七批派来900人队伍,通过木帆船渡海进入浙东宁波、绍兴一带。6月,我们在慈溪的相公殿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后,向东南行军,于7月下旬在古窑浦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随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抗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并在余姚粱弄建立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
张裕康现在是慈溪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他身体硬朗,最喜欢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他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展示馆内的“红色印记”区块停住了脚步:“没有革命战争的过去,就没有和平富裕的今天。”他回忆道,抗战爆发后,上海到宁波的海上轮船、路上铁路、公路均被日军控制,只有乘帆船经杭州湾往返。所谓红色通道,主要是指宁波三北(镇北、慈北、姚北)和浦东(也包括更远的苏北、胶东等地)间的海上联系。
2008年5月1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设的特大型桥梁,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至今年4月,共通行各类车辆2764万辆。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副局长蒋善平介绍说,大桥通车当年就实现盈利。目前,通行总量、日均通行量和通行费收入都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样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同类桥梁中是不多见的。
杭州湾跨海大桥拉近了宁波到上海的距离,让昔日革命老区的经济呈现出飞跃发展之势。据测算,大桥使宁波到上海间的距离缩短120公里,通行时间从3个半小时减少到两个多小时。这极大加速了慈溪、余姚乃至宁波更远的奉化、宁海、象山等县市的发展。去年2月,宁波市在慈溪市北部沿海开始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昔日的交通末梢成为开发开放的热土。2010年,慈溪市GDP突破75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4亿元,居浙江省各县、市第一位。
“期待着当年的红色通道,今天的黄金通道,能够为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六个加快’作出更大贡献。”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眺望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张裕康对这条大通道充满期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