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3日 09:27 来源:一财网
中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13多亿人每天吃掉200万吨食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百姓关注,高层重视。今年以来,面对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国政府展开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攻势,整肃食品安全。
高层频频表态 疾言与道歉共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底在天津考察时强调:“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他指出,一定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
中国领导人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引起舆论热议。而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怒斥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称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严重,也被认为是高层有关食品安全点名最具体、指向最集中、措词最严厉的表态。
“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时这样强调。他指出,要严肃依法进行整治,强化企业责任,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绝不允许在工作中推诿扯皮。
这是这位主管食品安全的副总理在一个月内第二次使用“重典治乱”这个词。“重典治乱”的一再宣示,释放出了大力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明确信号,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
谈及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诚挚道歉。“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很不好意思,这件事情我们很不好意思。”他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的,日常生活食品的保障能否做到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一样,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高层频频表态,彰显官方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
重典治乱祭出重拳 部委联手出招
据统计,中国针对食品安全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今年以来,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安委统一协调部署,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各自管辖领域内连续出招重典治乱,力图形成强大合力确保食品安全。
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这是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组织开展对该法的执法检查。
针对河南“瘦肉精”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农业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药局等部门启动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
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
5月,农业部启动针对蔬菜农残超标、“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6项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集中治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公安部下发通知,特别强调各地公安机关要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打击行动,将查清“瘦肉精”生产源头、查清销售网络、将犯罪分子全部缉拿归案作为侦办“瘦肉精”案件的硬性标准。
国务院食品办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食品业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卫生部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蜂蜜》等4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等。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内外有别,甚至比国外标准松的问题。
5月23日,最高检察院通报了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情况。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共立案侦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37件、57人。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修订后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食品生产企业要保存消费者投诉、食品污染事故记录档案 ,并记入“经营者信用档案”。
6月13日,201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
……
半年来一系列的整治“动作”,展开了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强大的攻势。
中国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指出,今年以来已立案侦办各类食品案件1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人。今后,中国警方将强化打击措施,让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授许耀桐表示,可以预料,今后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需要,还将增加新的整治措施。
地方大员聚首研讨 各地加强监管
5月5日至13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举行,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分管负责人,省区市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部门官员等共92人。
针对食品安全如此高规格的研讨班,在中国是首次。旨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食品安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症结的办法,引导相关负责官员认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与政府规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作用,探讨更好地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有效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等。
“从4月下旬到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举办研讨班,显示出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研讨班学员、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说。
在新近公布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官方提出,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列为今年重点改革任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全国各地接连展开力度大、密度高的专项整治行动,力求对不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京沪等地逐步推行将食品安全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也被认为是打破监管“懒政思维”的重要举措。
在北京,市卫生部门要求全市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不仅要向卫生监督机构备案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还应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向消费者公示;
在宁夏,监管部门围绕实现全程有效监督,着力推进关键环节重点整顿。从源头上整顿农产品质量,整顿食品流通秩序和餐饮服务;
在江苏,全省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单位165万多户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222起,涉案金额9945万元;
在山东,监管部门选择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了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整治、学校食堂整顿等活动。
沉疴探因:从道德到机制
从2008年曝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非法添加剂……食品安全领域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政府的监管力度和制度的执行力都成为拷问的对象,然而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症结究竟何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永泉表示,逐利的本性必然诱使一些道德缺失的企业心存侥幸,违法违规。然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却更加助长伪劣食品的嚣张气焰。在处罚的低成本与制假售假的高利润之间,一些不良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后者。
纵观当前的食品行业,道德伦理问题已处于危险境地。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少数企业和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不讲诚信。“食品行业领域的道德伦理大滑坡,甚至远比社会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政治学教授许耀桐说。
谈及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日前坦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确需改进完善。
“我国对化学品监管几乎处于空白,使‘食品添加剂’等各类化学品横行市场,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如是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目前,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行政监管力量不足,其次是职能分散交叉,权责不清,三是行业协会、第三方检验机构等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四是监管工作量大、成本高,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
有评论分析称,几乎每一次食品问题的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主观意图。其背后所揭示的,是金钱遮望眼的食品生产商身上“道德血液”的缺失,更混合着一些本该站在消费者一方的公共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而助长“毒食”的“功勋”。从当前的情况看,食品生产商与某些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谋”,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病症所在。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一些作奸犯科者被绳之以法,一些企业也进了“黑名单”。但要实现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容推卸,与此同时,监管体系和监管职责也至关重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仅仅依靠间歇式的整治风暴。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的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人员编制、经费以及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等,通过理顺机制、搞活机制,提高监管效果。”分管食品安全的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建议。(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