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历史学家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自古有之

2011年07月05日 10:50 来源:一财网

  7月1日,2011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评选活动隆重启动,这是继2010年首创了“仁商”概念后,第一财经再一次启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评选活动,正式将“仁商”确定为该项活动的核心关键词,并以“信达天下”作为2011年度主题。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何谓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为慈善捐了款就是有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然而,现状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塑化剂”、“染色馒头”、“瘦肉精”等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已对食品安全产生忧虑,甚至爆出“我们今天还能吃什么”的话题。这些都源于某些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认为中国企业和商界发生的诸多违背诚信,不讲质量标准,甚至很多触及底线等问题,都是不尽社会责任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机会主义,是一种管理层的机会主义,机会主义形成的原因从逻辑上看,主要是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

  一个个实例无不证明我们对商人“无奸不商”的看法,但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在出席“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启动仪式上却语出惊人,称中国商人自古以来就具备社会责任。钱文忠说的有根有据,自古就有商人弦高智退秦师的故事。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国大军准备偷袭郑国,当时弦高正要去卖牛,看到大军向郑国潜行于是自称郑国使臣,说道:“我国国君知道你们要来,派我来犒劳大军。”并将自己的牛献给秦军,秦军误以为郑国已有所防备,就放弃偷袭的念头转而攻打滑国去了。弦高为挽救自己的国家而放弃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显示出我国古代商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范蠡也是中国传统历史当中著名的“仁商”。他曾经帮助越国灭掉吴国,离开越王后便改名换姓做了商人,获得巨大财富,之后又将财富分散给亲友邻里。像范蠡这样承担了重大社会责任的“仁商”历史上还有很多。

  钱文忠认为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人自古就具备社会责任这个传统,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中国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资源,企业家和财富不仅能摆脱负面的形象和价值,而且还是实现道德载体或者说是道德的组成部分,企业家或商人和士大夫一样,财富和知识一样,都是推动社会前行发展的车轮,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重新认识发掘企业和财富的正面价值,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富”和“贤”两个价值。对于读书人来讲没有必要有“富”的价值,但是一般人认为读书人应该“贤”,但现在读书人不一定“贤”,那企业家比较难,起码承担两个价值,一个“富”一个“贤”。套老百姓一句话“富而仁”。钱文忠建议中国企业家有空读一读日本近代产业先驱,工商业的精神领袖涩泽荣一撰写的《论语和算盘》,涩泽荣一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产业经济的最高指导者”以及“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在这本书中,涩泽荣一论述了“论语”与“算盘”的关系,他认为“论语”讲的是仁义和道德,而“算盘”代表的是“精打细算”的“利”,但是两者并不矛盾。传统观念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例如中国儒生认为“为富不仁”,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说“所有的商业皆是罪恶”,这样的观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孔子并不鄙视富贵,只是认为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要取不义之财。涩泽荣一希望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经营和致富的根源在于: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手段”,致富才能持续。

  钱文忠解释作者希望商人一手“论语”一手“算盘”,一手是“富”一手是“贤”,提倡“士魂商才”的观念,这里的“士”钱文忠解释是指武士道的“士”,我们可以理解为士大夫的“士”,商人要有士大夫的灵魂和商人的才华。

  钱文忠认为今天的商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反思自身,反思和自身相关的传统,从中寻找历久弥新的资源,努力有意识地使自己成为“士魂商才”的领袖,钱文忠说﹕“‘士魂商才’是我能够找到的对商业领袖或者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诠释,如果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拥有多一点‘士魂商才’的人,我们的民族就能成为一个强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