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多数机构预计加息到此为止

2011年07月07日 12:09 来源:财新网

  未来“不紧”不等于放松

  【财新网】(记者 王晶)中国央行宣布自今天(7月7日)起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这是央行2011年的第三次加息,也是这轮加息周期的第5次。

  此次加息在市场预期之内。此前,国内外经济研究机构预计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将达6.3%。这一轮5次加息后,摩根大通、汇丰、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较多机构认为加息手段的紧缩已到此为止,但野村、澳新银行等认为年内仍有一次加息可能或必要,少数机构,如申银万国则认为须视三季度经济情况而定。

  有机构提出,未来“不紧”不等于放松,信贷、货币供应量增速仍将持续下滑,而如果货币增速继续下滑,经济回落的风险也将继续增加。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市场将此视为紧缩结束

  尽管存在着“硬着陆”的担忧,今年以来经济活动放缓的幅度较为温和,更重要的是,加息并不会改变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量。银行信贷投放受到数量型工具的控制(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控制),而不是利率,今年货币信贷增长目标(约16%)从年初以来就没有改变过。货币信贷增长目标保持不变,是2011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稳定性”的重要内涵。

  加息会提高企业的借贷成本(以及整体资本成本),并且对市场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然而,此次加息此前已被市场基本预期到,并且有可能被市场视为年内的最后一次加息、紧缩政策结束的标志。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加息不会造成政策超调

  加息有利于控制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本次加息是央行自2010 年10 月以来第5次加息,货币紧缩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6 月PMI 中的购进价格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下降,预计PPI环比零增长,显示在政策紧缩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作用下,上游通胀压力已经显著缓解。同时,货币紧缩的累积效应使得经济增长放缓。

  本次加息不会造成政策超调。基于通胀压力高企,而总需求增长虽然放缓但幅度不是很大,我们认为本次加息符合控通胀目标,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政策超调的风险不大。控通胀短期内以降低经济增长为必要代价,目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仍处于9%的较高水平,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我们认为硬着陆的风险小。

  基于通胀在四季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下半年进一步放缓的基本判断,货币政策在四季度进入稳定期的概率比较大。宏观政策调整可能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上,包括中央政府的投资项目的落实力度加快。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三季度仍需加息25个基点

  央行加息之举表明其愿意在某种程度上牺牲部分经济增速,来控制通胀以及通胀预期的上升,进而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目的。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本次加息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即其对存款的影响,将大于对贷款的影响,因为由于市场流动性偏紧,市场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远远高于基准利率,并已经考虑到了多次加息的因素。

  需要考虑到的是,由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却将存款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大量的银行存款已经开始逃离银行系统,并流向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一方面将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新的风险。

  考虑到通胀以及金融稳定的因素,中国央行的加息举动仍然没有完成,预期为了控制通胀并管理通胀预期,中国央行仍将在第三季度加息一次,幅度为25个基点。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流动性最紧时期已过

  与前三次加息不同,4月6日和此次央行在定存端对各期限都对称加25基点,5年期长端定存利率加息幅度由去年10月的60基点降至今年4月6日和7月6日的25基点,显示央行对中期通胀可控的信心。

  温家宝总理强调保持经济增长走势,后期通胀将可控回落,国内政策内生放松方向已经明确。目前可确认,流动性最紧和政策最超调时期已过去,经济最差和通胀高峰即将到来,年内最后一次加息是真正的利空出尽,对称加息好于不对称预期,有利银行扩大利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