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8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书艳
■在很多移民家庭中,多数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在中国的一切。媒体分析说,内地富人移民海外的主因,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子女教育和寻找安全感。更好用的护照、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安全的财富氛围,已经成为新移民们最动心的几个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李路路认为,目前部分精英举家移民的状况,值得我们思考:国内的发展环境有哪些不适宜?人们移民海外的目的不一定是谋求财富,而是追求一种人文价值取向,比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教育制度、更优的生态环境等等。中国在经济崛起后,还需要补上什么?由此可见一斑。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应该以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对待移民热。这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大规模移民欧美的经历,但随着经济发展、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八九十年代后大量人才回流,反令经济社会发展从中获益良多。”
近一年来,关于中国第三次移民潮的争议
就没有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过。不同于
前两次的混杂偷渡客和“洋插队”,这次移民潮的主力是这个社会中被贴上“成功”标签的群体——新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无异于带给人们诸多思考。
移民人数不断飙升
今年4月,中国招商银行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即那些拥有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经快完成移民手续了。而亿万富翁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调查结果还显示,那些拥有人民币1亿元可投资资产的人群中,有27%已经完成移民,47%正在考虑离开中国。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来自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称,2009年加拿大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就占了1000名左右。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是人民币23.5亿元。加拿大家园网数据显示,2011年加国移民部在吸收移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减少亚太地区移民总数,但北京签证处是个例外,总目标数由去年的7785人增至9425人,增幅超过21%。
美国国务院资料也显示,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上一联邦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已从2008财年的1443人升至4218人,其中七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
据统计,投资移民成功率高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其规定投资门槛分别为4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35万元),8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454万元),15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962万元)。另外一组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尽管人们对富人移民现象有很多担忧和批评之声,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1345人参与),75.2%的人仍表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会选择移民。
多数家庭选择两地生活
在被北京市贴上“奢华生活”标签的金宝街自家楼下的咖啡厅里,高先生接受采访时,并不否认自己属于精英群体,有两辆高档车,北京有几套房子,拥有一家运转不错的公司。他讲述了5年来移民澳洲的心情:“当然还是中国好挣钱,有时候太规范的市场和法律可能就意味着没有机会,我的生意还是在国内,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是在国内。”
从事商贸生意的高先生在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澳洲,如今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因为当地朋友不多,他妈妈曾经想回来住半年,可是上了两个月后,儿子说实在受不了了,太累了,于是又回去了。连小学的作业都要做到晚上七八点,我想给他换一种教育方式。”问及当初为何想到移民,高先生坦言:“从山东到北京打拼10年,可以说我是被‘北京户口’赶走的,我通过关系能搞到北京户口,但我不愿意去求人。”
谈到社会对移民群体的一些批评之声,高先生举例:“有北大的学者批评说移民的人道德水准比较低,说逃避了社会责任,如果没有先富政策就没有富人,难道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依然在中国缴税,我的根还在中国。”
在墨尔本一所大学当助教的梅萍(化名)是留学澳洲后留在当地工作的新移民,年薪两万多澳元,税后有一万多澳元,这在澳洲基本能维持生活费用。梅萍的父
母是公务员,
家住上海,3
年前,梅萍用父
母的钱在墨
尔本买了一块地,自己准备慢慢攒钱盖房 子 。困扰她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已经32岁还没有找到男朋友,“人们不会像在中国那样经常聚会吃饭娱乐,交往的圈子太小了,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梅萍虽这么说,可是她仍愿意选择留在澳洲。
“在墨尔本,下午五点很多商店就关门了,感觉这里的人喜欢享受生活,而不是成天为了挣好多钱奔波到很晚,当然,这与社会福利和保障有关,我觉得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休闲的生活氛围。”梅萍对记者讲。
通过了解和采访,记者发现,在很多移民家庭中,多数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在中国的一切。媒体分析说,内地富人移民海外的主因,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子女教育和寻找安全感。更好用的护照、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安全的财富氛围,已经成为新移民们最动心的几个原因。
移民热还需冷思考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移民们的自身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国为猛吸中国富人赴美移民,已大大降低了移民门槛。从申请美国移民门槛来看,由原来的100万美元以上降低为50万美元。从申请的难易程度来看,美国投资移民仅仅要求个人资产来源是“合法所得”,并不强求资产必须是经商所得。于是阴谋论由此得出。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猛吸中国富人移民,这一招不亚于向中国发动了一场看不见的金融战争。过去美国打劫的对象是日本、韩国或中东富裕国家,如今美国将打劫的目标对准了中国,而且在布局一盘非常大的阴谋。一方面围堵中国政府的巨额外汇储备,推动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另一方面,对中国民间财富釜底抽薪,猛吸中国富人移民美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李路路认为,中国人口本来就多,不能单从精英出国的绝对数量较多就判断人才大规模流失。“虽然我们感觉移民海外的高知人员和富裕家庭的绝对数量增加了,但较之日渐扩大的智、富群体,绝对比例并不高。”
“人才外流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像媒体报
道的那么可怕。更何况
根据美国移民法的规
定,来自任何国家的移
民数量,在一年内不得
超过全部移民的7%。
我们也不必担心发达国
家会无节制地吸收我国
人才。”
“但人口相对集
中的流动毕竟反映了
社会环境的诸多‘不
适’。目前部分精英
举家移民的状况,值
得我们思考:国内的
发展环境有哪些不适
宜?人们移民海外的
目的不一定是谋求财
富,而是追求一种人
文价值取向,比如更
宽广的发展空间、更
好的教育制度、更优
的生态环境等等。中
国在经济崛起后,还
需要补上什么?由此
可见一斑。”
而高先生也谈
到:“看起来好像是精
英阶层在移民,其实
这是一个统计学的误区,只不过精英阶层比起其他人群更有能力去移民,这在澳洲的华人圈子里我也能看到,早期的移民也都是大家所谓的精英。相比上世纪末的移民潮,没有任何不同。”
据了解,中国台湾地区也曾有类似过程,新加坡、韩国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过精英外流的移民潮,但是,后来通过“人才流转”,反而又大为获益。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阎靖靖表示,目前看来,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未曾因移民潮而遭受不可挽回的创伤
。
为了更好的生活
很多移民都表示,一旦人进入中年,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挣钱无非也是为了孩子。而国内的污染、医疗、教育等种种难题,在短时间内似乎难以改变。
截至目前,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仍为2.14%。纵观世界,据统计,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投入GDP比例为4.7%-7.4%。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不均衡,这是中国社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有人戏称,在中国交的入学赞助费都可以去办移民了。而这绝不是玩笑,在一些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小学赞助费就可达到30万,还需要托关系。
除了政策的不断调整外,把中国打造成更宜居的国家和真正和谐的社会,提高在教育、安全、环境和财产保护等方面的全球竞争力,恐怕也是当务之急。一位接受采访的移民中介人士讲,没有必要去责问新移民阶层的道德和责任问题,这就像一个商品在自由市场的正常流动,有优势自然能吸引到顾客。评论人士也认为,中国应该从一个“经济大国”进一步建构“宜居大国”,才可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不致成为人才与资金的净输出国。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应该以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对待移民热。这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大规模移民欧美的经历,但随着经济发展、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八九十年代后大量人才回流,反令经济社会发展从中获益良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也认为,移民海外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制度的开放性、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性。对于知识精英来说,发达社会所能提供的公平的机会更多;而对于财富精英来说,也更能满足他们对于稳定的期许。贾西津谈到:“人口的流动是非常正常的自然选择现象,但其本身一定反映着社会发展环境。无论是哪一种移民,其实大家无非都是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