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汽车入世十年:量喜质忧

2011年07月08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特约撰稿人 高岩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参与度加深,地位得到加强,虽然劳动成本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大国市场、产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更加凸显,应继续坚持“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战略和政策的主动调整,努力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盘点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业收

  获了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中国加入WTO十年来,汽车产业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是开放逐步确立了大国竞争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日前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十年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并处于高度保护的状态,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开始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量”已赶超

  加入WTO十年来,汽车领域的开放程度逐年提高。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第一次在法律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汽车使用环境,培育健康的汽车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私人消费。与之相配套,相关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汽车消费环境得以改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通过扩内需和调整结构两方面规划目标的推进,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汽车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合资先后进入中国,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对外资进入的政策放宽,引进合资的主体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向由市场需求主导,这一重要变化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的进入,引进产品加快了升级速度。2002-2009年,在我国签约成立的汽车合资企业为229家(其中整车企业42家,零部件企业126家,其它相关企业61家);2002年,我国汽车市场中轿车产品品种不到40种,而到2010年则达到了180多种。在这一过程中,外商对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渐采取务实的态度,对于中方开发的产品,不再强调对技术和产品的控制权,这在中外双方的商用车领域的合作中尤为突出。

  汽车产业爆发式的增长,对民营资本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纷纷通过入股或协议收购许可证等方式进入汽车行业,先后有福田、比亚迪、华普、长城、华泰、众泰、青年等3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目前,民营汽车企业的经营领域涵盖了轿车、客车、皮卡、SUV、重型车、

  改装车等各个产品领域,并且正在发展壮大。

  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优化了所有制和产业组织结构;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进入,使我国汽车产业多种所有制并存、混合所有制为主导形式的格局初步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相对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也导致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汽车标准、法规的国际化影响因素加重,重要领域的技术标准加速提升。而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作用,使得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质”未飞跃

  如果单以规模来衡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量”的赶超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产业化能力较弱,如果不加大投入,理顺相关体制机制,则仍有可能丧失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也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不容置疑的是,入世之初由于对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估计严重不足,对汽车消费骤增带来的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城市拥堵问题准备不足,中国汽车产业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制约。而在产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同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的进程。

  中国汽车标准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还比较薄弱,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借鉴和转化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过程中存在分析验证不够充分的问题,对标准实施的效果也缺乏有效的评估;强制性标准的管理、实施,以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协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参加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协调工作的能力和机制有待提升。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成本上涨压力的逐步增大以及外部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严峻,汽车产业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通过技术进步加速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需求愈加迫切,通过自主创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任务异常艰巨,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将由高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阶段,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除价格竞争外,产品质量、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

  求将成为竞争焦

  点。竞争引发的整

  车利润下降,会导

  致汽车行业的产业

  链不断向下游延

  伸,新的服务种类

  不断出现。二手车

  业务、汽车美容及

  用品、汽车咨讯、

  汽车租赁、快修快

  保等行业大有发展

  前途。而新能源汽

  车产业将进入到产

  业化阶段,传统的

  市场竞争格局将可

  能被打破。

  目前,汽车消费的热点正逐步由沿海向内地、由一线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转移,汽车需求呈现排浪式的发展态势。业内降低购置环节税率,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总体税负等呼声十分紧迫。要构建和谐的汽车社会,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还需要重视与汽车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对汽车消费行为进行合理引导,解决交通、能源供给、环境压力等问题,真正使汽车消费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载体。

  下一个十年,随着产业的兼并重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外企业要实现“从强调自身实力”向“正确认识对方优势”的转变,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从“博弈”到“尊重、包容”的转变,着眼于未来,放弃片面追求“控制权”,达成合作的持久;实现自主技术与引进技术更好地融合,实现国际惯例与中国社会背景更好地融合,以满足中国市场需要和中国消费者需要作为合作的基础,实现共同发展。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政府层面应当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为企业技术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从基础技术、工程技术到产品技术的全方位服务;涉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各个社会团体,也应当发挥其独有优势,在协调行业资源、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走向国际市场,广大进出口贸易,进行境外投资和企业并购,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强与跨国汽车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合作。届时,中国将不仅是汽车制造大国,而且将逐渐成为汽车贸易和服务大国。但在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明确定位,有效控制风险,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化的国际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