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国良:南京治污呼唤长远产业功能区规划

2011年07月10日 04:49 来源:现代快报

  曾经是南京骄傲的重化工,如今却成为这座城市的沉重“包袱”。众多高能耗、低产值的企业,污染着我们的蓝天碧水、甚至威胁着百姓安全。

   “转型升级喊了那么多年,我们的重化工依然占到80%以上!”7月2日,南京市委全委会上,环保局长韦昌明“开炮”。

   就在第二天,南京一口气集中公布了173家污染企业的整治名单,其中不乏央企、名企,更有众多污染严重的小化工。一场环保风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席卷这座城市。

   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国良看来,南京此次声势浩大的环保风暴,不但要卷走吹跑重重包围着南京城的污染企业,更重要的是,同时要迅速引进高端产业,入驻腾出来的城市空间。

   □快报记者 安莹 孙兰兰

   低端的污染制造业必须淘汰出局

   柒周刊:您如何看待这次173家企业集中整治的“环保风暴”?

   胡国良:这次行动表明了政府强力治污的决心。南京其实早已意识到“化工围城”的问题,也有过几次比较大的行动,但进展不快。

   南京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投资型主导,而投资主要就是发展制造业。并不是说制造业不好,但现在大多属于低档次的制造业,特别是这次列入整治名单的173家,不仅是低端制造业,而且还是对周边甚至对整个南京城都造成污染的制造企业。这一类产业,必须经过关停、搬迁、整治等手段,将它们淘汰出局。

   柒周刊:173家污染企业中,决定关停110家,责令停产22家,限期整改25家,搬迁13家,转产3家。采取关停手段的,占到了大多数。您对此怎么看?

   胡国良:我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次公布的企业当中,虽然也有央企、名企。不过有很多都是依附于大企业生存的小企业,或者说处于大企业产业链末端的下游企业。比如说梅山铁矿附近的一些企业。它们在附近有个集聚过程,依附上游。想要迁到外地去非常困难,一来,生存都成问题,二来,污染转移,这显然不行,外地也不会接受;并且,对工艺技术水平各方面都很低端的它们来说,还没法谈到转型发展,只有关停掉。

   搬迁难,难在基层政府的保护主义

   柒周刊:正如很多专家所说的,南京早就在提“产业转型升级”,但重化工所占的比例却高居不下。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迁”很困难。您认为症结何在?

   胡国良:涉及到一些地方保护的问题。我参与过燕子矶66家企业搬迁的工作,拖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了解到,当地街道50%~60%的财税收入都靠它们。

   这次的173家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区,南京城的老工业区就是那几大片区:城南、下关、栖霞,集聚了小、散、低端的污染性企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在提“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什么讲了这么多年,这些企业还在那里?因为它们是地方基层政府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搬迁过程中,主导力量来自于政府推动。靠市场是很难的。很多落后的产能早该被市场淘汰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却是游离于市场之外的。这些企业与政府之间,也有个博弈的过程,必须动用行政力量来推动,将污染企业驱逐出去。

   腾空了,高端产业得及时填补进来

   柒周刊:腾出来的城市空间怎么办?会不会出现污染企业回潮?

   胡国良:搬迁以后,后续产业要跟得上才行。老的污染企业搬出来了,导致区域产业真空。当地的基层政府出于财税收入考虑,就很有可能再让新的污染企业进来。

   因此,搬迁的同时要做好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知道搬迁出去之后,应该引进什么样的企业,今后这里要用什么样的布局来替代。

   低端的走了,高端的集约型科技创新产业要及时填补进来。保证地方税源稳定、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搬哪去?要有长远的产业功能区规划

   柒周刊:采访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觉得自己很“冤”,若干年前,因为扰民,它们从主城中心搬出来;但随着城市的扩张,现在这里也不适合了,又要“赶”它们到更远的地方去。城市长大的速度这么快,会不会很快再度面临需要搬迁的问题。

   胡国良:每一次搬迁付出的代价非常巨大。这些企业主要设备如管道等,拆下来再运到新的地方,可能就废掉没用了。搬迁的经济成本、工人就业、社会成本等等非常高昂。这个问题的存在,说明当时制定产业规划时,缺少前瞻性和长远性。只顾着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整个城市发展的层面去考虑问题。但现在绝不能以这些“历史原因”为由,就拖延搬迁或不搬迁。让它们继续存在,继续污染。

   不光是距离上搬得离城市越远越好。比方说,将企业搬到了农村,但当地又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又会产生一个大的新的矛盾。因此,搬到哪里去,要对整个城市的定位加以把握,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制定长远的产业功能区规划。留有足够空间的隔离带,与其它功能区保持距离。

   南京“去污”简史

   2006年 575家化工企业扎堆南京

   实际上,对于化工企业的整治,南京早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现在出了事,才重视这个问题的。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投资与规划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2006年整治之前,南京市对全市的化工企业摸了一下底,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全市化工生产企业有575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346家,而且分布很广,在13个区县中,化工生产企业超过30家以上的就有6个,除了六合、江宁、溧水、高淳,也包括栖霞、雨花台这些主城区。南京就像一个化工大棋盘,布满了棋子。

   在环境与效益面前,南京做了一道选择题,最终选择了“环境”,从2006年开始对化工企业进行专项整治。

   2006年10月,南京市政府印发了详细的化工企业整治方案,决定从2006年10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2007年 南化120米高烟囱倒下

   2007年11月30日,随着南京化纤厂120米高的排气塔缓缓倒下,标志着有47年历史的南京化纤厂正式停产。加上相邻的“小南化”的老厂房拆除,曾困扰南京城多年的污染“恶臭源”被彻底截断。至此,南京2006年确定的10大污染搬迁企业基本完成环保搬迁,退出主城。

   南京化纤厂在南京江北和苏北新建了2个基地。与南京化纤厂同步搬迁的还有“小南化”,2007年,“小南化”与一江之隔的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完成改革重组,向江北搬迁。

   南化副总经理江瑞晶告诉记者:“小南化整体并入江北大南化以后,一共新建了12套装置,拆了15套耗能高、污染大的老装置。大南化的排放量反而比合并前更小了。”

   2009年 主城区小化工基本消失

   在2007年,34家化工企业一起被列入南京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首批关闭企业名单。之所以上了“黑名单”,是因为这些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差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这正是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重点。

   到2009年底,整治成效很明显。南京市经信委也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三年里,第一轮整治一共关闭了141家小化工,超额完成了江苏省政府下达的3年内关闭94家“小化工”的任务。而第一轮整治后,南京没有停歇,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整治,2009年,又关闭了21家。这样,到2009年底,南京已经关闭了162家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化工生产企业。主城区,特别是核心城区,可以说已经没什么小化工了,目前的重点就转向了燕子矶一带。

   2010年 7·28事故后搬迁提速

   去年,南京7·28爆燃事故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化工安全的广泛关注。事故之后化工厂搬迁再次“提速”。

   2010年7月29日下午,就在事故的第二天,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次年10月底,主城范围内西到燕子矶和下关一线,北至长江、东到二桥绕城公路、南到纬一路,将关停搬走所有的危险化工企业。在最近几年内,南京长江以南的主城范围内只保留金陵石化一家化工企业,其他化工企业一律退出。

   首先推进的是燕子矶和金陵石化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南京已经对城北化工厂进行了真刀真枪的整治,燕子矶附近的66家小型化工企业,目前已经全部关停。除了这66家小型化工企业外,燕子矶附近还有4家中等规模的化工厂也将进行搬迁。预计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这批化工厂将全部搬离城北。

   另外,对于城北的大型化工企业,也列出了搬迁的计划时间表。

   2011年 173家污染企业停产整治

   今年,南京市持续对带来城市污染的重化工企业宣战。7月3日,南京市政府责成173家“三高两低”企业停产整治,掀起了一轮强力治污的风暴。7月4日中午,南京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南京刚刚发布的173家化工企业整顿停工一事进行说明,宣称整治力度堪称“史上最强清算行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