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行业吸引力减退 基金公司总经理“空置率”增加

2011年07月12日 01:3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一个朝阳行业走到史上最严酷的瓶颈期。一些基金人身上,曾经的激情在不经意间归于迷茫——以及更可怕的——无力与麻木。

   在发展到第13个年头,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青年”基金业,却遭遇到现实的残酷青春。今年基金公司高层的频繁变动和流失,折射出这个行业外表光鲜后的新难题——基金行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退。

  年内13家公司总经理变动

   2011年基金业的高层震动出乎预料地剧烈。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发生总经理职务变更的基金公司多达13家。而一去一来,涉及到24位高级经理人职业生涯的变动。

   此外,就不完全信息汇总,还有至少5家基金公司高层处于后续酿变的名单中。

   在许小松确定将作别国联安基金公司,即赴招商基金后,上海滩另一家基金公司申万菱信,通过外部招聘也将迎来新老总。接近申万的人士透露,新高层人选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于东升已经“基本确定”,到任时间预计在9月~10月。

   与许小松和于东升这样,具有类似基金业背景的高管,在通向“总经理”的职业路径上大多相似——在行业内轮转“升级”。

   天弘基金“相中”了原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郭树强,原民生加银总经理“加盟”了金元比联基金;此外今年新上任的益民基金总经理雷学军、交银施罗德总经理战龙等,此前均在其他基金公司中任过要职。

   与早些年“草莽圈地”的时代不同,在基金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阶段,从“圈子”里找熟悉行业的总经理自然是股东们更有效率的选择。

   但高管体内循环的问题在于,随着离开行业的经理人增多,人才供求平衡被打破,后续补充的人选就趋于紧张。在今年基金公司总经理集中离职暗潮之后,不少基金公司都面临“一帅难求”的局面。

  总经理“空置率”增加

   城里的人要出去,而城外的人不愿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们在卸任后选择了离开他们最熟悉的公募基金业。

   去年原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的“奔私”是让人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发端。在他之后,原益民基金总经理祖煜、天治基金刘伯宏也挥别了“打工”岁月,自谋事业。

   近年发展更快、运作空间更大的产业基金、股权基金也成为吸引这些职业经理人的集中地。原招商基金总经理成保良赴上海担任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原浦银安盛总经理刘斐则出任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产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外,原天弘基金总经理胡敏、原申万菱信总经理毛剑鸣、原国海富兰克林总经理金哲非也纷纷离开了公募基金业。

   而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加长。业内传言中华泰柏瑞基金总经理陈国杰、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亦将作别东家,其中“肖风去意已决”。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以后会越来越难做。”有离开的基金公司高管不无悲观地表示。

   在职业经理人流失加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基金公司选择以市场化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副总级别的高管成为主要的考察对象。

   但当橄榄枝伸向这些副总们时,一些人选择了拒绝,“甘居”副职。相关人士私下透露心声:既要周旋于股东之间又要面对董事会的严苛任务,总经理的压力之大使人望而生畏,而这压力又难以转化为动力——在市场蛋糕规模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在业绩、规模的突围上,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

   到目前为止,民生加银基金、长盛基金、国联安基金、过海富兰克林基金、中海基金、长城基金、申万巴黎基金等在前任总经理离职后,尚处于由副总或董事长代任总经理阶段,其中还有多家公司尚未确认接任的人选。

  “创业激情消退”

   “公募基金行业的吸引力在减弱。”有业内人士将总经理奇缺背后的原因归结于此。

   而曾几何时,被誉为金融业顶端的公募基金行业以其蓬勃之势引得各路资本和人才竞相涌入。但在其发展到第13个年头之际,股权变更迭起、高级管理人员流失等种种迹象表明,公募基金发展的“潮水”正在退去。

   “缺乏激情。”有基金业高管对公募行业在高速发展阶段后所遭遇的瓶颈,并不讳言。

   “对于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公司,想要持续保持之前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困难,而对于不成气候的小公司,还要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层面对于规模、业绩的压力只会被放大。”

   不过,仍有人愿意尝试啃一啃“硬骨头”。

   在殷克胜出任金鹰基金总经理后,公司规模已经连续两个半年度实现正增长,这在行业整体萎缩的背景下实属不易。但由于公司底子薄弱,在殷克胜任期已过半之际,公司总规模仍未超过百亿关口,距离股东方提出三年规模达到500亿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并不认为小公司无路可走。”殷克胜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可持续的业绩以及差异化发展是他认为小基金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并未所有人的努力都有回报。也有相当一些老总们,从茫然到失望,从失望到放弃,“我知道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行业解读

  资本市场买方弱势 基金赚钱效应下降

   随着这个市场越来越大,基金的话语权也旁落。如果把基金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看作“基金行业价值指数”,可以看到该“指数”曲线近几年持续下滑。基金赚钱效应的下降对行业价值的冲击,已经开始影响到资本与人才对行业的价值判断。

   “基金业目前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基金行业龙头公司副总也不由发出如此感慨。

   现实是,从2009年末至今一年半的时间中,公募基金数量增加了254只,但基金份额却下降了235亿份,资产规模缩减了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的赎回潮便将各基金公司艰难发行新产品的成绩抹杀一空。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却走向繁荣,进一步挤压了基金的生存空间。

   “基金赚钱效应的下降对行业价值的冲击,比预想的更强烈。”业内资深人士分析道。

   基金赚钱效应下降,在本报《基金中考反思录》之前的报道中已有揭露:从2008年初到今年6月底的三年半时间内,207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整体亏损幅度超过20%,能够战胜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数量也只有一半左右,而获得正收益的股基只有14只,占比6%。

   有基金业人士将此归咎于证券市场的制度性难题——市场留给基金的获利空间太小。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曾在微博(http://weibo.com)中公开炮轰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当国企改制的任务已经完成,当大小银行、券商纷纷完成了上市,当民营企业也乘着中小板、创业板蜂拥入场,当PE盛宴通宵达旦,可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买方在哪里?谁能听见股民、基民亏钱后的泣声和骂声!”

   也有基金经理私下抱怨道:“现在需要做的是平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这几年一级市场高额回报,发行市盈率不可思议地高,导致留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空间极其狭小。过去十年二级市场平均收益率不及通胀率,仍就是重融资轻投资,这对广大投资者造成极大伤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