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疑被低估 审计署回应质疑

2011年07月12日 10: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审计署6月27号发布了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后,近期某些机构和人员对结果提出质疑,认为公告的债务数据可能存在低估和遗漏,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并认为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超出了可以控制的范围。

  对此,审计署新闻发言人陈尘肇一一作出回应称:这次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数据有据可查,真实可靠。我国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完全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并没有超出偿债能力。

  陈尘肇说,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审计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共投入了4万1千多名审计人员,历时三个月逐笔逐项核实,数据真实可靠,并不存在个别机构和人员凭空推测出的所谓低估或遗漏的问题:

  陈尘肇:涉及到的项目是37万多个项目,涉及到的债务笔数一共是187万多笔,每笔都是按照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的这种原则来进行审计的,我们对每笔债务,每个数据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可靠的,不存在一些机构跟个人所说的估计、推测,对于我们这个审计结果我们是敢于负责任的。

  某些机构和人员认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1万多家,也有的机构认为是9000多家,并非审计披露的6576家。陈尘肇说,究竟哪些机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有着相关的标准界定。

  陈尘肇: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事业单位,这是从主体层面来说的,从势力的投向来讲,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或者通过股权的投入啊,注入土地这些方式来成立的,从它的功能来讲它主要就是从事政府的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功能,从它的性质类型来讲它必须是独立的法人,我们这一次审计一共是审计了省市县三级,总共审计的单位是86227家单位,其中融资平台是6576家。

  有人在文章中把一些竞争性、盈利性的项目举借债务的国有企业也作为融资平台,陈尘肇表示,这些企业显然不能与融资平台公司混为一谈。

  陈尘肇:因为作为任何一家企业,只有它是依法独立经营的,那么它就可能会去借债,借了债就有债权或者债务,借了钱之后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竞争性或者盈利性的这些项目,那么这一块我们认为不能够把它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也不能计到政府性的债务里面去。

  资料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有的10.7万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从1979年至今逐年累积而成,但依然有机构和人员认为,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产生的。陈尘肇表示,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审计结果中显示的真实数据,而不是主观臆断:

  陈尘肇:从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来看,51.15%,实际上也就是一半以上是08年及08年以前就已经举债了,还没还,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续建08年以前的这些项目,不管你有没有金融危机,这些项目始终都是要建的,所以就不能讲全都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引起的。

  对于审计署公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有机构和人员认为,已经超出了可控的安全范围。陈尘肇对此表示,不能否认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个别单位出现的偿债困难或风险隐患,并不构成系统性或全局性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并没有超出偿债能力。

  陈尘肇:从国际的惯例来讲,债务率一般上限是100左右,我们现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比例52.25%,也就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跟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相比的比例是52.25%,即使所有的担保责任全都转化成由政府实际来偿还的话也就70.45%,从风险的角度来讲是可控的。

  陈尘肇同时强调,要评估一个机构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看负债,还要和这些负债形成的资产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投入的相当部分项目都能产生确切的现金流,本身具有自偿功能,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

  陈尘肇:那么从我们这一次审计的情况看,地方政府性债务这个投向大部分是投向了交通运输、市政建设以及一些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是(优质)资产,整个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投入为地方弥补财力的不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改善民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