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3D蓝精灵

2011年07月13日 01:1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孙行之

  在3D电影林立的暑期档,动画电影《蓝精灵》依然以3D为旗号跻身其中。但对曾经的“蓝精灵迷”来说,3D与否或许并不重要,这只是一种无关高科技的童年怀念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这首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蓝精灵之歌,现在恐怕要换一下歌词了。8月10日即将登陆中国的3D动画电影《蓝精灵》,不但要将住在森林里的蓝精灵们挪到钢筋水泥的纽约城,更要让他们驾着3D的风帆席卷全球。

  蓝精灵,这个诞生于1959年的漫画形象被美国汉娜-芭芭拉(Hanna-Barbera)公司制作成400多集电视剧之后,一度占据着全世界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1981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长演不衰。1986年,动画片《蓝精灵》进入中国,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3D动画电影《蓝精灵》是索尼影像工作室耗时两年多的倾力之作。当53岁的蓝精灵登上大银幕,曾经的“蓝精灵迷”已步入而立之年。对他们而言,3D与否或许并不重要,这只是一种无关高科技的童年怀念。

  全新的蓝精灵

  与20多年前的电视版一样,电影版《蓝精灵》讲的同样是蓝精灵与格格巫斗智斗勇的故事。所不同的是,电影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从那个隐于森林的小村庄搬到了繁华的纽约城,蓝精灵们在与格格巫的争斗中穿越到了纽约中央公园。只有人类巴掌大小的蓝精灵们在闯入一对纽约夫妇的生活之后,开始了新的都市冒险——他们既要在阿兹猫和格格巫找到他们之前回到蓝精灵村,又要在陌生的人类世界完成一段奇异旅程。

  丹·罗布(Dan Lobl)是电影版《蓝精灵》的动画特效总监,在日前闭幕的“2011苏州影视动漫创意投资大会”上,他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电影《蓝精灵》故事情节适合6到12岁的孩童,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尤其是家庭中互爱互助的观念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正是在罗布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电影从2D到3D的转换。在动画特效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蓝精灵的头发、眼睛、影子、手足、血液、肌肉到整体光线的设计,无一不呈现出精湛逼真的效果。“我们运用3D技术之后,动画形象肯定要作一些修改,比如头和脚的尺寸都会小一些。蓝精灵的眼睛更接近于人类的眼睛,他们的蓝皮肤也按照人类的肌肉质感来制作。”罗布介绍道。

  将2D影像转换到3D影像,可谓一个艰巨的工程:先是通过全景拍摄、激光扫描的方式,将真实场景转换成模型;第二步,将蓝精灵的形象填补到模型中,使得角色之间能够互动交流;最后,通过特效制作软件,完成光线、投影等后期工序。罗布举出了一个例子:电影中,阿兹猫的形象由两只相像的猫“扮演”,制作组分别按照剧情需要拍下两只猫摆出的各种姿势,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有动物驯养师的帮助。一旦遇到两只猫都不愿意“合作”的姿势,动画师就需要亲自上阵一笔一笔绘制图像,还必须与“猫演员”酷似,方可使用。而这些,也仅仅是阿兹猫形象制作的第一个步骤而已。

  将蓝精灵以3D的形式搬上银幕,就意味着这个动画形象必须经历很多技术难关;同时,观众对视觉体验要求的提高也促使动画师将动画形象制作得更加逼真、灵动和精致。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蓝精灵。”罗布说,要让人们认可3D银幕上的蓝精灵,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许多人,包括我的妻子在初看电影的十分钟内都会认为,这不是他们记忆中的蓝精灵。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会渐渐认同这些新的蓝精灵。”

  3D技术并不能拯救烂片

  作为3D电影井喷潮中的一部电影,《蓝精灵》会否取得好成绩还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当电影《阿凡达》成功掀起3D风潮之后,接踵而来的许多由2D电影经过后期转换拍摄而成的“伪3D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观众的胃口。即使是“出身正统”的3D电影,如果没有过硬的内容支撑,依旧难逃铩羽而归的命运。

  今年的3D大片《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于6月29日在北美公映,导演迈克尔·贝坚信该片“视觉效果不容置疑”,但《纽约时报》却给予了刻薄评价:“一部荒废大脑、愚蠢到放弃尊严的爆米花作品。”不过,虽然频遭恶评,但出色的视觉效果和强大的品牌效应还是让《变形金刚3》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但在另外几部电影中,3D技术并没有为电影增添财运。《加勒比海盗4》上映之初,迪斯尼的期望值是票房收入的60%来自3D银幕,而截至目前,这项统计则不到47%;《绿灯侠》3D票房只占全部的45%;《功夫熊猫2》只有不足45%的票房收入来自3D银幕。可见,技术只是电影拓宽表达空间的辅助手段而已,当3D技术不再是新鲜事物,观众也早已过了单纯看热闹的阶段。愿意为3D埋单的观众也必定呈现下滑趋势。

  3D视觉效果能否取代电影叙事的本质,喧宾夺主地成为未来电影潮流?对此,罗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反复强调:3D技术在电影中处于附属地位。“在3D电影的制作上,我们都处于学习阶段。决定一部电影好坏的一定不是技术,而是故事和人物。即使很多观众认为《变形金刚3》的视觉效果的确一流,业内人士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烂片,问题就出在故事上头。”罗布用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来比喻2D与3D之别:“就像彩色电影一样,3D技术能让电影更有趣,但不会影响人们对电影本身好坏的评判。”

  对于哪些电影适合用3D技术呈现,罗布有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故事性强,需要交代许多情节的电影来说,3D技术反而会让观众精神分散、关注于四周的场景而对情节无所适从。”

  动画师兰迪·多尔芒(Randy Dormans)也持相似看法。这位曾在华纳兄弟、梦工厂以及尼克罗登公司工作的动画师,今年初刚完成电视剧版《功夫熊猫》的监制,该片将在今年秋天于美国的尼克罗登频道播出。在他看来,“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元素是剧本。3D技术只是一阵风潮,对于有些电影,3D技术并不能加分。”多尔芒直言:“3D技术只适用于《阿凡达》这类电影。《阿凡达》创造了一种迥异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会带着观众进入另一个世界。”在他眼中,目前将电影的故事与3D技术结合得比较好的除了《阿凡达》,就是3D版的《赛车总动员2》。

  从《阿凡达》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再到即将上映的《蓝精灵》与《哈利·波特7》,3D电影一路走来,流光溢彩的泡沫已被逐渐刺破。电影不是靠技术就能拯救的。如果高昂的成本与对高票房的渴求催促着导演们不断赶制内容空洞的平庸电影,无疑,3D电影的生命也将继续缩短。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