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8: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未来5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展望“十二五”,中部崛起、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一个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都在向安徽招手,怎样抓住机遇再攀新高?怎样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向人们徐徐展开安徽转型跨越的新蓝图。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过去5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成功迈入GDP万亿元门槛,但其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欠发达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按照安徽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解决安徽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加快发展。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发展”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坚持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按照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的目标量化为“六个翻番”,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年均增长10%以上,由1.2万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由2064亿元增加到41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由780亿元增加到2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由4400亿元增加到9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由15788元增加到315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由5285元增加到10570元。
扩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立足点。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了解到,未来5年,安徽将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扩内需”:一是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三是大力拓展消费需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抢占发展制高点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示范区启动建设一年多以来,限“低”引“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显著特征,先后吸引京东方、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彩虹蓝光等实力企业落户,以合肥新型平板显示基地、芜湖光电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显现雏形。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靠食品、轻纺“挑大梁”,到进入新世纪的能源、汽车、家电等产业迅速崛起,再到如今新兴产业的方兴未艾,传统农业大省安徽悄然经历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2010年的43.7%,稳步迈入工业化中期。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认为,面对未来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安徽不能只在原有产业层次上进行调整,必须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厚望。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八大产业,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建设1000个左右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同时,从2010年起到2015年,每年拿出5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等。统筹相关各类专项资金,通过国有资产转让等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力。
逐步实现“三化同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安徽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专业人士认为,安徽除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怎样在推动农民转化为市民上有所突破,让更多的人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沈卫国认为,当前最急迫的是要使长期在城镇生活,有工作、有稳定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固定下来;其次要打通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的通道,真正使进城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
针对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中心城市这一现状,未来5年,安徽将着力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推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支持芜湖进一步做大做强;适时推进芜湖马鞍山同城化,加快跨江联动发展,形成宁汉之间又一个特大型城市的框架;着力提升蚌埠、安庆、阜阳的地位,成为皖北、皖西南、皖西北的中心城市,更好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统筹、协调等关键词,同样体现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十二五”期间,安徽将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城市群组成的“一带一圈一群”。其中,皖江城市带将成为率先崛起的战略平台,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一轴双核两翼”的战略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示范区人均GDP超全国平均水平。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一直是安徽区域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十二五”期间,安徽将把加快皖北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落实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力争皖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崛起
安徽跨越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如今的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已经成为全国性品牌,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平台,扎实推进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
围绕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和人才保障,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从三方面展开部署。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出更多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开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加快推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三是建设人才强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
“未来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安徽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围绕这一目标的“六个一批”任务已经展开,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15年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科技攻关工程,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打造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创新载体,加快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集聚一批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形成一批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兴皖富民大业,必须着力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十二五”期间,安徽将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为本,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投入更多财力,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安徽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为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安徽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做到“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在未来5年全面展开,内容包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计划5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将扮演主导角色,引导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
八百里皖江奔腾不息。处处涌动着改革发展热潮的安徽,已经开始描绘“十二五”的锦绣画卷,奋力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