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谁同意谁,这真的太难了

2011年07月16日 08:56 来源:一财网

  分歧是永恒的,否则市场里不会有人愿意买,也不会有人愿意卖。交易的双方除了同意进行交易本身之外,没有可能会有一致的意见。

  就像同样一个人,大家有口皆碑地一致称赞或者挞伐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因此会映射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并且在不同偏好的受众中形成色调不一的解读。人如此,公司也一样。

  前阵子采访一家在中国有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恐怕也找不到不在中国投资的此类基金了)。结束以后一起午餐,我问他们的一位投资主管,最看好哪家中国的银行,对方思忖了一下,答曰“工行”。

  我立即表示反对,即使我明知我反对的理由可能与投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完全是个人的消费体验:每次去工行给房东打款都要痛苦地等上一两个小时,网上转账也没有别的银行好用,费用却经常高得多,因此我对这家银行并没有好感。

  这位投资主管显然没有我的这些经历,不过他也承认工行的个人业务的确需要很大的改进。但是他看好工行的理由却很充分:在公司业务方面,中国还没有其他哪家银行能与之比肩。而且,工行的贷款覆盖了中国各个行业,要投资中国,工行无疑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一点,对于一家体量上千亿美元的大机构,投资标的的流动性很关键,而这方面工行也不错。

  显然,一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思路,与内地市场的基金经理差别很大。银行股曾经十几倍的市盈率基金经理们还趋之若鹜,现在却是几倍的市盈率没人要。一方面是经济前景有不确定性,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也是隐忧,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将终结银行坐吃利差的特权。即使投资银行股,那些体制更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能更有吸引力。

  我把上面这些担忧讲给对方听。他告诉我,如果你的资金没有期限,那么投资周期就可以放得更远。公募基金时刻需要面对投资者的赎回压力,即使私募股权基金也需要在五年或者十年的周期内运行。但是主权财富基金却没有投资期限的压力,除非他们觉得投资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致根本性改变未来的预期。

  至于成长性更好的中小银行,他表示关键性的问题在于,一家总部在海外的公司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了追逐成长性而频繁地调换仓。

  四环医药的转板故事也体现出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偏好差异。这家在细分领域处在龙头老大位置的公司,2007年在新加坡上市后却一直表现平平,成交清淡。摩根士丹利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他们帮助四环医药私有化,继而于去年在香港上市,挂牌当日即上涨三成。

  想得远点,我们可以对上证所的国际板有一个展望。汇丰银行会在中国投资者这里获得更高的估值吗?未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中国,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散户,都喜欢自己拿主意。说不定哪一天,老外在买股票的时候也要看看中国人给多少倍的估值。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