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间公益组织准备好了吗?

2011年07月19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郭美美效应”冲击的是官办公益机构,围绕红十字会已经或将还会发生的令公众疑惑的不安,昭示出中国的公益事业架构仅靠组织体系上下贯通的极少数大机构难以完成,中国更需要跟随社会毛细血管运行的、多如牛毛的、“去官化”“去行政化”的民间公益组织。

  早年间,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的“取消原有行政级别和国家事业编制”的行动,就传递了这样一个清晰信号――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舞台上,民间公益组织将是绝对的主力。不断成长起来的新兴民间公益组织,正在通过他们的行动,影响并鼓动着更多人群的加入。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数量庞大的民间公益组织,出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这对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中国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润滑剂,大量民间公益组织所形成的缓冲带,已经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有力补充,甚至能够分担部分的政府职能。在不少城市,政府事实上已经开始购买民间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

  然而,另一组数据却令人沮丧。据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至少有300万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公益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是公益组织难以合法化。根据早先的规定,公益慈善组织要注册登记,需要找到一个婆家,绑定一个主管部门。正是这样的门槛,大量民间组织被扼杀于萌芽。

  民间公益慈善组织要成长,政府主管部门就必须放下官本位,主动降门槛,进而削掉门槛。7月4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此举意味着上述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改变之前的双重管理门槛。

  这无疑是民间公益组织春天到来的气息,困扰草根NGO已久的身份问题,由此出现了破解的曙光。

  问题现在似乎回到了民间公益组织自身――民间公益组织准备好了吗?

  不可否认,现有的民间公益组织中,有的是热情,有的是爱心,但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组织的活动不仅虎头蛇尾,而且效率低、成本控制能力差;更多组织则缺乏固定资金来源,自身生存都相当艰难,何以向服务对象伸出援手?再有一些组织,其内部有管理问题,外部有社会监督困难等等。面对合法化后的身份,面对公平的竞争,民间公益组织真的就能胜出并茁壮成长吗?

  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制度层面突破的实现,民间公益组织正视自身专业化问题的磨练,必然会有结果。假以时日,今天尚嫌幼小的民间公益组织必会快速成长,终将迈进成熟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