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必过分担忧新一轮“涨价潮”

2011年07月19日 03:42 来源:新京报

 ■ 宏观大势

 尽管各种新通胀因素魅影浮现,但没有必要过分担忧。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美国推出QE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立竿见影地“飞”起来,国内将面临输入性通胀。

 在猪肉价格上涨带动CPI创出三年来新高6.4%的同时,市场上又传来食用油、奶粉、运动服、月饼等一些消费品酝酿涨价的消息,“猪”之外的新涨价因素似乎开始蓄势待发。

 的确,6月份CPI的分项数据中,最出人意料的就是猪肉实现了57.1%的同比涨幅。当前猪肉价格上涨对通胀预期的强烈传导,除了3年一度的“猪周期”因素导致供应端使得生猪存栏量减少之外,还有去年秋季的疫情泛滥、以及今年的“瘦肉精”等偶发因素。遗憾的是,无论是商务部还是农业部的监测数据都显示,目前猪肉等食品价格仍未止涨。

 本轮通胀,因劳动力、资源等成本推动型的特征非常显著,这也引发八大类商品价格从3月份开始“全面开花”式的上涨。与大起大落的食品价格相比,在CPI中占比超过2/3的非食品价格的波动相对稳定,实际承担着“通胀稳定器”的角色。

 值得重视的是,6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已实现零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成本矛盾有所缓解,抑或被需求、货币等其他因素所对冲?笔者更倾向认为是后者。无论如何,而相比于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非食品价格由环比持续上涨转变为平稳,将在实际上对稳定通胀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际上,PPI细项指标更是显示出,各生活资料的出厂价格环比涨幅不断缩小,生产资料价格更是实现了环比负增长,这势必将对后期通胀企稳、回落产生积极的效应。

 事实上,针对通胀,中国政府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管控手段:市场调节为主,行政管控为辅;以财政为优先手段,以货币收缩为基础;并通常按照“发展生产→市场调节→财政补贴→货币收缩→限价”的路径运行。从去年底至今,决策层的一系列高频紧缩货币政策出台,防通胀的货币基础已相对扎实,货币供应量增速连续一年多下滑。而当前,管理层更多的运用起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胀,或许说明未来货币政策将不再是防通胀主要手段。

 例如,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态将投资25亿促进生猪生产,预示着财政加力很可能是未来较长时期内防通胀更主要的着力点。再比如,6月份,五部委也开始联手整顿路桥收费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流通领域的成本消耗,从源头上削减成本性压力。

 总的来说,尽管通胀创下近三年来最高位,各种新通胀因素魅影浮现,但笔者仍然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事实上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经济领域的看点并不在国内,各种风险正在欧洲、美国积聚———如果美国真的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立竿见影地“飞”起来,那么即使国内通胀不会立马随之飙升、至少也会迅速蔓延至通胀预期方面。届时中国防通胀“两难”会更加显著。

 □王莹(上海 学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