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9日 05:25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一般来说,券商的研究报告,都是研究人员对某个行业或某上市公司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对股票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的投资分析意见。由于事关券商和研究人员的声誉,发布时都会比较慎重。
随而,如今,券商的研报却越来越浮夸。像中信证券关于涪陵榨菜“天价榨菜”的研报,分析师根本没有到公司实地调研过,推荐的“高端新产品”也是两三年公司早就有的产品。于是,像银河证券“分子当分母”的有之,像申银万国擅自“修改”阿胶使用说明书的有之,乌龙事件层出不穷。
独立财经撰稿人曹中铭认为,券商研报“雷人”的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56万份,按一天读10份计算,这些研报150年都读不完。使用“雷人”的手法,才能让研报“脱颖而出”,吸引眼球。其二,券商研报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其三,“雷人”研报还是某些券商研究人员个人博“出位”的手法。但券商研究人员在行业中的地位要靠实力与不断的努力,“雷人”研报只能够在一时赚点眼球而已。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