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要点(7月19日)

2011年07月19日 08:34 来源:一财网

  第一财讯:以下为央行主管《金融时报》7月19日要点:

  5月份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美国国债额增加

  美国财政部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比前一个月增加了249亿美元,达到4.5140万亿美元,高于4月份的4.4891万亿美元。

  当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598万亿美元,比4月份的1.1525万亿美元增加73亿美元,仍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美国第二大债权国日本5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9124亿美元,高于4月份的9069亿美元。美国第三大债权国英国在5月份增持了135亿美元美国国债,从4份的3330亿美元增至3465亿美元。

  专家:民间借贷利率高企将形成巨大隐患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而同期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17万亿元,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继续降低,同时银行体系外资金融资占比则攀升至目前的46%,如果算上民间借贷资金,银行外资金已接近甚至超过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

  有分析表明,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资金出现了从银行体系内流向银行体系外、从正规融资市场流向民间借贷市场的迹象,民间融资暗流涌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呼吁,应当警惕民间融资潜藏的风险。当前的现实是,民间借贷利率正不断攀高,这势必引起资金逃离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也将受到威胁。

  中融联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高杰告诉记者,在民间借贷市场,想月息5分(年息60%)借到钱还得靠关系,6分、7分很正常。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民间放贷者的自有资金,也有一部分可能来自银行贷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描述他对当前银行外资金流动轨迹的研究结果: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贷款规模被控制的背景下,过去一段时间,资金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无论是银行间市场还是民间借贷市场,资金价格变得比两年前要贵得多。因而,导致资金从银行涌出,进入到货币市场和投资品市场等利润更高的领域。而在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被限购的情况下,有一部分资金通过担保公司、理财产品、信托和民间集资等途径,进入到民间拆借市场。

  专家指出,银行体系外资金除了一部分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了应有效用外,也有一小部分在进入市场后发挥了消极作用,助推通胀预期,形成价格泡沫,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最终侵蚀着实体经济。今后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价格扭曲现状,同时应打破投资领域的垄断,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资金更多进入到实体经济中。

  “当前应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努力缓解资金供需失衡,把民间借贷利率打下来,从而扭转一些企业‘重投机轻经营’的行为。”郭田勇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目前应放松金融机构准入管制,进一步通过金融业改革,对民间金融予以引导和规范,以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防止资金外溢、避免经济泡沫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中国经济无论怎样转型都要以‘实业立国’为根本。”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未来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让电信、金融、能源、铁路等高利润行业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消除民营投资的“弹簧门”和“玻璃门”,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专家述评:居民收入跑赢GDP还需建立强劲的消费力

  日前公布的一系列年中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2%。而2010年GDP同比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可见,居民收入增速逊于GDP增速,更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速的状况尚未改善。

  有学者指出,既然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落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通胀压力下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真正实现让利于民,所以,未来经济发展中在抑制通胀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的改善与调节。“十二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这个时代命题的破解,关键是建立日益强劲的消费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