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二五”期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上)

2011年07月20日 00:4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十一五”规划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新发展和新飞跃,本文对“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梳理。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新发展和新飞跃

  (一)仍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

  1.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扩张明显,经营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5年比,私营企业数量由430.1万户增加到840万户,年均增长率为14.3%。“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在量的方面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而且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建设、公司治理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从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看,私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开展自主创新的私营企业有1014家,2007年底增加为1690家,比重从18.8%上升为21.2%,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格局;从民营科技企业经济类型构成及变化看,个体私营企业依然呈现数量持续增长和比重逐年上升的态势。这充分表明民营企业越来越关注自主创新,越来越多地投入到自主创新的队伍中来。从上市公司情况看,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数量562家,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达97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已超过35%。

  2.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对较高,对经济增量的贡献显著。“十一五”计划前4年,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量的贡献显著,继续保持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力量的地位。2005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7.81%,2007年为22.54%,201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3个百分点。内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加上外商投资经济在内,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65%),对经济增量的贡献已在60%以上。

  3.非公有制经济利润增幅相对较高。2010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各类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828亿元,同比增长49.4%。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完成10430亿元,同比增长49.4%,与全国持平,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1131亿元,同比增长46.3%。尽管遭遇金融危机,非公有制经济利润增幅相对仍然较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抵御危机、保持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见表1)

  (二)继续发挥国民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成为国民就业的主渠道。从表1可知,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在城镇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解决的。(见表2)

  (三)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在各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及其它经济成分。2010年与2005年比,个体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由4101.63亿元增加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2%。个私经济占同期全国税收总额比重由13.5%增长到60%左右。

  (四)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2005年民间投资(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0%,2007年达到68.2%左右,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民营经济中的私营和个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1098.1亿元,较2009年底增加12283.5亿元,增长31.6%。可见,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但民间投资依然出现恢复性高增长,对民营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

  2005年,个体私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1.7%,2007年增长到20.6%,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内外资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尽管民营经济在2008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较2007年再次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比重较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率较全国高出1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增长率较全国高出14.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为17.8%。

  (六)成为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的主体力量

  目前,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GDP达70%左右,创造的税收占50%以上。

  (七)成为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中国市场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传统体制下人们的就业观念,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对于发展方式的改革具有主要的推动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城乡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为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对外依赖现象突出

  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不确定等原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外依赖现象突出。截至2010年底,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为12870.9亿元,比2009年上升了28.3%,但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比,下降幅度最小。从纵向看,私营企业出口总额增长率较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在危机冲击面前,民营经济抗风险能力差,对外依赖现象突出。(见表3)

  (二)政府服务仍然有所缺失

  政府既是监督者,又是服务者,但其在发挥职能作用时往往重监督,轻服务。

  (三)资金短缺问题

  当前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造成民营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特别是中小企业一直比较紧张。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为25%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80%-90%,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主要依赖于银行,但中小企业“先天不足”,缺乏信用基础,难以获得贷款。调查表明中小企业50%以上资金依靠民间借贷。

  (四)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与认识不一致

  目前,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还不一致,既存在要求在垄断和竞争性行业引进民营经济的意见,也存在对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顾虑。

  (五)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组织在行业统计、景气分析、行业结构调整、信息发布等方面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许多作用也是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但当前,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还是弱势组织,发育不足、机制不健全、作用空间有限等问题比较突出。

  (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产学研合作难度较大、技术市场不健全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最为突出的三大困难。2009年一项对500强民营企业调查表明:有298家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影响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困难,占民营企业500家的59.60%,较2008年增加2.6个百分点;有181家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难度大,占民营企业500家的36.20%,较2008年增加1.6个百分点;有134家企业认为技术市场不健全,占民营企业500家的26.8%,较2008年增加8.2个百分点。

  (作者系甘肃省国正企业研究所唐海滨中央财经大学安贺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