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0日 00:4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郭瑞 杜静
英国伦敦警察局助理局长耶茨日前辞职,成为继伦敦警察局局长斯蒂芬森之后因卷入《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而辞职的又一名警方高官。随后,《世界新闻报》老板、传媒大亨默多克将参加英国议会下院的一个听证会,就这一丑闻接受质询。
显然,此次窃听事件并没有因为《世界新闻报》的关张而偃旗息鼓,相反,随着一个个黑幕被揭开,窃听事件不断发酵,被捕人数不断增加。
人权成为利润牺牲品
西方媒体习惯于把自己标榜为“人权卫士”,但事实上,其中一些媒体,尤其是小报往往不择手段,采取窃听等侵犯公民隐私的方法,以获取“独家新闻”,吸引眼球,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近些年来,英国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英国报纸,特别是小报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强。为了遏制发行量不断下滑的趋势,小报从业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寻找新闻线索,例如翻垃圾桶、非法侵入他人电子邮件账户等。
美国媒体也不例外。2003年5月,《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编造多条虚假新闻的事件曝光,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强烈震动,致使该报执行主编豪雷恩斯被迫辞职。此后,《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曝出造假丑闻。
标榜“独立”其实不独立
虽然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
以美国为例,其媒体就远未做到对外声称的“客观、公正”,还往往因为与政府的密切联系而成为政府影响和塑造民意的工具。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西方选举政治深受媒体舆论导向的左右,政客为了捞到更多选票或者巩固其政治地位,往往拉拢媒体站到自己一边,而媒体为了捕捉新闻资源,也主动靠拢政府。
此次英国“窃听门”事件除暴露出警方的诸多问题之外,也曝光了卡梅伦政府与新闻集团及其英国子公司国际新闻公司高管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媒体和政府公信力受质疑
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一比例曾高达54%。
此次“窃听门”事件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英国公众对整个传媒业的信任。《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窃听门”事件将媒体和警察这两个民主自由的关键机构都卷了进来,它们重新获得公众信任的唯一途径是建立一种负责任的文化。
这一事件的持续发展使警察调查不力、涉嫌有偿向记者提供信息以及伦敦警察局雇用与窃听有牵连的《世界新闻报》前副主编沃利斯为公关顾问等不当行为昭然于天下,导致警察局长斯蒂芬森及其副手耶茨相继辞职。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就表示,一旦公众开始丧失对警方的信任,情况就太严重了。
信任的流失源自监管的缺位。从英国的情况看,该国没有专门的报刊监管机构,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然而,《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让人们对英国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
目前,改进和加强媒体监管在英国已成基本共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