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11:03 来源:中国经营报
侯雪莲
近期,由梁家辉、林熙蕾主演的电影《夺命心跳》公映,此片曾作为首届新加坡国际影汇的开幕电影亮相,导演张琦更凭借本片入围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和传媒大奖。《夺命心跳》是张琦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其自编自导处女作《救我》于2008年1月上映,获邀参展上海国际电影节。
做第一部电影之前,张琦曾做过十年的电视纪录片导演,并且凭借《共和国外交风云》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纪录片导演奖。从电视领域转行至电影,张琦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作为国内新生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张琦又有怎样的感悟?
能玩的游戏很有限
问:你拍的前两部片子都是惊悚悬疑片,第三部电影作品还将延续这种题材,由此完成“悬疑三部曲”,你为何青睐这样的题材?
张琦:定位于悬疑喜剧片,主要因为这是观众比较青睐的电影类型。
刚开始做电影的年轻导演不容易拿到比较高的投资,只能做“以小博大”的电影类型。目前市场上比较好卖的片子有两种:喜剧片和惊悚悬疑片。爱情片不太好卖,因为这样的题材比较多,只有大导演加大明星的组合才可能有票房号召力。这个现实,也意味着初入电影圈的年轻导演们能玩的“游戏”有局限性。之前找投资时,我提供了几个剧本,其中有喜剧、爱情、悬疑,投资方选的是这个,我就只能做这个。
问:《夺命心跳》的口碑很不错,结尾的峰回路转让观众很意外。你也是这部影片的编剧之一,对整个影片的创作是如何布局的?
张琦:《夺命心跳》是一部高智商电影。电影的上半部是铺陈,甚至有意“示弱”,让观众觉得似乎可以猜到结局。而当观众开始认为电影不过尔尔、放松警惕的时候,情节忽然峰回路转,推翻了观众原有的预测与期待,让观众有种意料之外的感觉,我想这个片子就成功了。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好的口碑、好的评价都缘于影片的结尾。
问:现在影片基本上已经放映结束,你认为影片的创作及发行过程是否符合你的预期?有何经验与教训可以总结?
张琦:坦率地说,影片上映的结果只有一半符合预期。上映前我希望有两个突破:一个试图打破以往国产惊悚悬疑电影一边倒的骂声,这个我做到了,不是没有人骂,但主流的声音是赞,这就和以往很不一样了,相信等影片到了电视播出和网络播出的时候,更多观众看到后还是如此;另一个试图是希望打破3000万票房的瓶颈,我们第一周在影院排片本身就不给力的情况下拿到1500万,这个成绩是可以的,如果再有一周多,上3000万肯定没问题,但糟糕的是第一周后就大幅减场了,导致票房无法爬高。
问:《夺命心跳》的宣传充分使用了微博(http://weibo.com)平台,你觉得效果如何?
张琦:影片发行公司光线影业的发行团队还是很不错的,我和其发行总监陈总一开始就对微博营销不谋而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各种刺激网友转发的活动、邀请大粉丝量的明星友人帮助转发、光线影业各地方站也有微博转发等等,微博对这次影片的营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不过,这次尝试也有些问题,比如没有得到门户微博的大力支持,主要参与者的粉丝量、社会关系有限,希望这一切都能在我的下一部影片得到改善。
跳过去就赢了
问:过去十年做纪录片导演的经历对你拍摄电影有何帮助?
张琦:就是一种理想吧。做纪录片对做电影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叙事上有帮助,无论是拍纪录片还是拍电影,最重要的是要传达一些讯息,是要讲故事,因为故事是几千年来最容易吸引人的,比干巴巴的理论好使。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对于故事的叙述和把握,是纪录片对我最大的帮助。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我也要扛机器拍摄,要对着镜头找感觉,所以拍摄方面的技巧不陌生,转到电影这边来上手比较快。
问:国内年轻导演目前的生存状况怎样,存在哪些困难?
张琦:从技术层面讲,国内年轻导演所拥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之前,很难拿到好的剧本和投资。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即使大导演、大明星也有可能遭遇票房滑铁卢,何况年轻导演?年轻导演目前的状态就像是“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赢了,跳不过去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
问:怎么样才算得上是“跳过龙门”呢?
张琦:通常做出第一部电影最难,接下来要看你何时能做第二部,有很多年轻导演做了第一部以后就没有声音了,当然做第二部也不容易,但做完两部以后,接下来就好多了。
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年轻导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喜欢艺术片,探讨人性,关注社会底层的现实题材,通过境外拿奖打造自己的知名度;一类走市场路线的,承认电影是一种娱乐商品,应该让投资人有很好的回报,进入市场获得大家好评。以我做过十年的纪录片经验来看,现实题材电影当然有必要,但在中国不太现实,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障碍。
我在电影圈算得上是个另类,做了十年的纪录片,在许多问题上相对会现实一些,不会像一些年轻导演刚从校门出来时那样怀揣梦想,更强调艺术追求,我应该跨越了那个阶段。我相信真正的好电影是商业电影,又好看、又有思想、又赚钱。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