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创建拥军新模式

2011年07月24日 08:41 来源:经济日报

  1984年,江苏海门首创“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成为全国双拥工作的一面旗帜。进入新世纪,海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特点规律,双拥工作在创新中不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强军固防

  海门市委书记姜龙的拥军理念,令记者耳目一新:要从立足于100年不打仗去抓经济建设,要从立足于明天就要打仗去建设强大国防。

  海门市历来把双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各部委办局到区镇乡村,都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做到与领导干部升迁、部门责任、创先争优“三挂钩”。全市形成了双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共同抓,上下结合层层抓”的良好局面。

  海门市人武部政委成建平介绍,近几年来,海门市大力帮助驻军部队改善战备、训练及军营环境,在城区建起24幢“拥军大楼”;接收转业干部140多人;为600多名退伍军人、100多名军嫂、30多名随迁干部家属提供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海门已连续6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誉称,被评为首届“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海门,已是著名的科技、教育、纺织、建筑之乡。富裕起来的海门,“当兵热”经久不衰。近5年,海门送出去的兵员,21%入党、72%成为各类骨干。

  成建平骄傲地说,海门的民兵同样“召之即来,战之能胜”。一次,江苏省军区组织民兵整组点验。当时,海门民兵有70%在外务工。当这些在外民兵接到通知后,立即从四面八方赶回海门。两天后,40多支分队齐装满员、3800多名民兵全部集结到位。

  双拥工作在创新中迸发生机活力

  循着海门双拥工作的发展轨迹,双拥工作已演变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

  从沿海高速公路驶入海门,一块“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的大幅宣传牌格外醒目,落款为“海门市五金机电公司双拥办”。姜龙介绍说,正是在这家民营企业的带动下,如今已有数十家民营企业成立了双拥办。

  1984年,江苏百花集团的前身——国营海门手帕厂首创了军人家庭服务中心。1993年,企业改制,“这个中心还能存在吗?”面对疑问,市委、市政府和企业领导态度鲜明:“经济体制要改革,双拥传统不能丢!”

  为此,海门市出台了深入办好“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各个乡镇、企业、学校、机关成立,迄今已有400余家。此后,海门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成立了“拥军优属协会”、“拥军服务岗”、“军人家庭奔小康培训中心”、“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援助中心”等拥军载体。

  2008年初,海门市在所有社区、村设立“拥军服务岗”,把军人家庭服务网络延伸到社会末梢。近3年来,全市287个“拥军服务岗”先后与876户军属结对帮扶,为139户优抚对象修建了住房,为军属解决各类实际困难3000余件。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海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把双拥工作从帮助驻军解决实际困难向科学推进战斗力提升聚焦:1999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拥军中心”,为军队人才培养提供平台;2004年,建成了“国防动员信息网”;2008年,采取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方法,组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建成了“一个中心、六大系统”的战备训练指挥平台,使地方科技资源真正成为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新增长点。

  驻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把官兵当亲人,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近几年,在海门市实施“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驻军部队主动请战,先后出动2.5万多人次和大批装备,参与了数十项重点工程建设。近5年来,还先后出动13.5万人次,圆满完成抗洪、抗雪、灭火、搜救遇险船只等急难险重任务730余次。

  军民共建文明社区村镇,是海门一道亮丽的风景。驻军部队主动与附近的社区街道和乡镇村组结对,迄今已帮助526户农民脱贫致富,资助困难学生1300余人,建立科技种植养殖示范点20多个。近3年来,全市先后有12名民兵入选海门“十佳青年”,20人被评为“学雷锋标兵”,80%的民兵家庭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