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两大路径夯实投研地基

2011年07月25日 01:3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王艳伟

  在不断有基金投研人才奔赴私募的同时,券商研究员也在流向基金公司。对基金公司而言,有四五年从业经历的券商研究员是较为理想的人才选择,但是,在全行业投研人才紧缺的窘境下,券商研究员也明显开始不够用了。

  “学生军”的代价

  据记者了解,在成熟研究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成为基金公司研究员的一个重要来源。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对记者称,公司目前研究员有35人,其中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毕业各有8人,占了近一半。

  这一现象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上述研究部副总表示,目前基金公司内部研究员的从业年限大都是两到四年。“基金公司也尽量想招有经验的研究员,但招不到,只能是内部培养,所以招聘的主力是应届毕业生。”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为了打造更加专业的投资队伍,博时基金对于券商成熟投研人才有一定的需求,但同时公司更注重对自己人才的培养。

  但是,培养人才需要公司付出很大的精力。招商基金研究总监陈玉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去年也招了一批无证券从业经历的学生或专业人员补充研究团队,虽然培养效果也不错,但对投资的支持在一段时间里体现不出来。

  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更直言:“我们过去两年很辛苦。”他表示,公司在2008、2009年招了两批新的研究员,到现在已经基本上成长起来了,但过去两年很辛苦,既要培养新人,又要搞投研机制转型,管理层付出很大的精力。

  过于年轻的研究员也无法获得基金经理的信任。上海某券商副总经理认为,如今很多基金经理的重仓股,并不是来自内部研究员的推荐,而是基金经理自己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和调研的成果,年轻的研究员只能帮他们盯重仓股公司的动态。因此,不少基金公司内部研究员的定位很尴尬,行业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力不如券商研究员,市场经验也没有基金经理丰富,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引入成熟研究员

  显然,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不能只靠新人支撑,在自行培养新人的同时,从外部引入成熟人才也是紧要任务,研究人才相对丰富的券商研究所就是最先“被挖”的。

  博时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温宇峰坦言,基金行业自2007年起发展很快,投研人才一直比较紧缺,现在整个基金业的研究团队整体上来说都比较年轻。而券商的情况稍好,有老研究员,也有新人,分成几个梯队,总体结构比较好。

  据南方基金相关人士介绍,近几年来,公司已陆续从券商挖来几名资深的研究员,包括现任研究部副总监文斌、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杜东松、消费行业高级研究员刘树坤等,都是南方基金分别从安信、平安和联合等证券公司招聘引进的人才。去年,公司又先后挖来中投证券熊琳任公司电力设备行业高级研究员,从光大证券挖来郭国栋做策略分析师。这些券商研究人才成为公司研究团队的很好补充。

  邱国鹭表示:“过去两三年我们招来这样一批我们认可的人才,都是很资深的,这样,研究不仅做到全覆盖,也能保证一定的深度。”

  身份转换

  但券商研究员从卖方身份转为买方,可能会存在短期的不适应。某大基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前几年,公司也曾经从卖方引进过几名成熟研究员,但是,卖方和买方的研究特性有些差异,买方要求研究员比较果断、反应迅速,还要懂得构建投资组合,卖方研究员刚来就很难适应这种风格。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认为,从券商到基金,研究的角度会有一些变化。卖方报告更侧重于对外的推介,而买方报告是直接与公司内部投资决策相关的,通常内部研究员需要对卖方报告再做深入的分析,以给出更为详细的投资建议。

  陈玉辉对记者表示,相对来说,买方研究员能够更快适应组合投资的部分特殊要求。所以招商基金未来的做法是选择性引进比较成熟的买方分析师为主。

  也有基金人士称,在券商从业时间过久的研究员,很多都在以各种方式炒股,对于合规要求更高的基金公司,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风险,所以宁愿选择从业四五年左右的研究员,既有一定研究经验,薪资要求也不会过高,管理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除此以外,卖方队伍现在其实也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要么是从业六七年以上的资深研究员,要么是刚毕业一两年的新手。陈玉辉称,有经验的老研究员性价比需要考虑,两三年以下从业经历的新人又嫌经验欠缺。显然,券商研究员只能作为基金公司研究人才的补充,但无法成为主力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