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诠释多元

2011年07月26日 01: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22届香港书展“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主题,在众多新书、论坛以及作者身上得到贯彻

  舒时

  那些曾相信香港是“文化沙漠”的人,看到今年香港书展上人们带着拖车、排着长龙买票挤入展会的盛况,可能会怀疑沙漠概念之提出者的判断力。

  7月20日开始,连续七天的香港第22届书展成了许多港人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文化消遣与消费场所。多次参与香港书展的天窗出版社行政总裁李伟荣介绍说,对不少香港中小出版社,书展是重要的销售市场,有时能占到全年营收的七八成。

  经常参加内地与香港图书展销会的李伟荣发现,和内地书展偏重出版社业界交流不同,对于香港人,书展更像一场嘉年华。忙碌的香港人平时很少有时间逛书店,上班族下班时间通常在七八点之后,周末则需要陪子女参加兴趣班或是与家人团聚。书展以嘉年华的形态为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机会。

  由于土地资源昂贵,香港也很少有书店能像书展这样,提供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展台,将多元化的书籍展现在读者面前。笔者留意到,香港书展的主办方贸发局特意将7月22(周五)至23日(周六)的开放时间延至凌晨零点,显然便是照顾到了港人的需求。

  每届书展都有一个热点话题,曾经一度,香港嫩模的清凉写真集也成了展会焦点,甚至风头盖过了当年的新书推介,导致书展主题“跑调”。

  那么今年又是什么主题呢?多日亲身观察后,笔者认为,主办方香港贸发局此次“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主题得到了很好贯彻。

  多元文化盛事

  从书中真的能发现自己?至少在英国历史学家兼作家Julia Lovell博士(中文名蓝诗玲)看来,阅读能改变自己对历史及人物的了解。

  这位最早将鲁迅小说及张爱玲的《色·戒》译成英文的作家,在大量阅读并对比英国剑桥大学及中国两地存放的许多历史文献之后赫然发现,当年被中国人指责为鸦片战争祸首的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居然是个厌恶英商的自由主义者,其本人极其讨厌那场战争。“他只不过是个代罪羔羊而已。”她在书展上对广大读者介绍说。而同样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中国的首脑——道光皇帝并不清楚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的纠纷来源毫无头绪,显示中国地方臣子蒙蔽主上所带来的恶果。

  Julia在她的新书《The Opium War: Drugs,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塑造》)中,重新诠释了当年那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鸦片战争。而选择被卷入这场历史漩涡中心的香港作为新书全球发布的起点,足见其深意。

  Julia只是此次书展上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根据贸发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书展汇集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参展商,而今年的“英语世界”摊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5%,参展商数目增加了50%。

  香港人最近的世界,还是香港这座城市。

  书展刚刚推出的新书中,最具人气的可能是香港重量级政坛人物、已逝前民主党主席司徒华的自传体新书《大江东去》。司徒华在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情节,包括当年如何领导香港教师智斗港英当局、如何在香港发动“保钓”等本土社会运动,相当于给香港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土政治生态与社会文化的放大镜。此外,从事写作半个世纪的香港年度作家西西,也首次在文化廊里展示了自己的手稿、奖座及亲自缝制的猿猴布偶。

  内地作家崛起

  作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图书盛会之一,香港书展当然少不了来自台湾与内地作家的作品。

  一些参展商介绍,与往年很不同的是,今年来自台湾与大陆作家的作品比重显著上升。“可能是由于简体字不易识别的关系,台湾的作品在香港卖得更好。”一位出版商对笔者说。

  23日出席香港书展的台湾作家李敖便大受港人欢迎。他仍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建议读者“不要买那么多书,一是看不完,二是看了上当”。

  李敖在现场对参会的人调侃说:“台湾也不停出烂书,包括龙应台的烂书,所以请买李敖的书。”他显然意有所指,半年前,他的新书《大江大海骗了你》,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针锋相对。但正如Julia从一个英国历史作家的角度来诠释鸦片战争一样,不论李敖与龙应台的争论结果如何,读者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台湾的那段历史——以李敖与龙应台的出生与生活经历来看,这两本书又何尝不是解释多元文化根源的最佳典范?

  虽然出版商认为简体版的书不如繁体好卖,但就作家群体来说,内地作家显然早已获得港人认可。那些已经“繁体化”的内地名作家韩寒等人的作品,更是被香港的几家重要出版社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而去年韩寒赴港宣传之时,还有不少香港读者对其不甚了解。

  虽然韩寒今年没有赴港,但内地作家毕飞宇、郭敬明、笛安以及李承鹏等人的论坛或是读者见面活动,同样也成为港媒的关注焦点。以郭敬明为例,其去年刚上市的《临界·爵迹I》、《临界·爵迹Ⅱ》以及旧作《夏至未至》均以繁体版形式被高价引进,由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正式亮相。

  连一向对香港文化颇为挑剔的香港本地评论员也承认,这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便开始的年度书展,已经被香港贸发局打造成一个跨两岸三地文化的重要盛事。

  香港图书市场变局

  与几年前的嫩模写真大战争眼球相比,今年的香港书展明显增加了“文化内涵”。虽然一些模特的写真集依旧出版,但已不再成为抢眼球的焦点。更多参展人士关注那些平时不易寻获的打折书籍。

  有不少人认为,香港人之所以出现在书展上,是因为这里的图书打折销售。正如李敖也在现场打趣说“香港人平时不读书,一到书展又都跑来了,因为打折了”。

  即便打了折,香港人的花费仍然是相当惊人的。现场所见,许多有经验的港人都是拖着拖箱来买书。有出版社老总透露说,见到有人一口气买了六七万港元的图书拖回家。笔者所见,即使是那些中学生打扮的,一出手的消费也在数百港元之上。

  香港亲子书作家屈颖妍显然不认同家长在书展上大展财力。眼见有家长一口气买了8000多港元的图书给小孩,还直言“不贵”;还有人买了七万港元的英文教材给子女,她很担忧地说,自己并不惊讶于那个买书的银码,而是哀叹香港的下一代连买书都被灌输这种挥金如土的价值观。

  有香港评论员认为,港人其实仍然缺乏文化根基。如今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香港的出色作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更多吸引的是来自内地的读者。此次书展中,采访香港本土作家黄碧云的媒体就只有3个香港记者,其余9名均来自内地。

  笔者也发现类似情况。在贸发局特意筹办的文化廊里,不仅汇集了本土作家西西的书稿与手工作品,也有大量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著作,包括钱钟书等人的著作。但是很遗憾,整个文化廊的围观者仍然非常少,大部分香港读者仍然是数度路过而不入。

  据说今年香港书展刚开始的两个小时,进展人数已经突破2万人。而一些出版社的统计称,此次书展将至少有100万人参与。考虑到香港这个城市人口只有700万,我们或许很难再说香港是一座“文化沙漠”。但是很显然,香港的文化土壤,仍然需要更多的灌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