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7日 01: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已经进入赔偿环节。不过,事故的真相仍不清晰,善后工作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如果说,事故已然发生无可挽回,那么善后工作一定要做到让遇难者亲属及受伤旅客满意,这也是铁路系统改善形象、重建信任的一个契机。动车追尾事故如此令人伤痛,在一定意义上,人们所能祈求的,是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高铁的频繁出事与甬温线的动车追尾事故,也再一次提出警告,铁路体制的深化改革不能拖延下去。现行铁路体制未必是这些事故的直接之因,但在根本上,事故与体制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月前,也就是在铁道部前部长刘志军出事之后,关于铁路体制改革的话题曾被重新提起。很多人认为,刘志军就任部长后搁置了的铁路体制改革,需要重新列入议程表中。新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则围绕铁路体制改革透露出信号,表态要放权、制衡、创新及增效。
盛光祖的改革设想,总体还是在目前体制框架下的修补,重点仍在于铁路经营机制的转换。当然,从方向上说,这个设想中也暗含着政企职能分离的考量。这里的分离,主要是通过下放权力来进行。很明显,由铁道部自身主导的体制改革的深度,与铁路体制理应达到的改革深度之间,尚有不小的距离。
提起铁路体制改革,人们常常会说,铁路系统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此言不虚。铁路系统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独立王国”,至今真实地存在。尽管始于2003年的铁路公检法系统剥离工作即将完成,但垄断体制改革却几乎未能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也颇为滞后。
更关键的是,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垂直领导、半军事化管理的体制,政企合一的问题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改变。也就是说,铁道部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市场参与者,角色冲突严重,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混淆、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混淆、公益性与经营性建设混淆。
这一切,都是必须深化铁路体制改革的充分理由,但不是全部理由。体制改革长期不能有突破,不仅关乎铁路事业的未来发展,还必然导致这个系统内出现相当严重的腐败问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铁路近万亿的投资,很难实现有效监督。刘志军贪腐问题的暴露,可以说是体制纵容腐败的一个典型。
从传统的铁路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铁路体制,改革过程确实相当复杂。承认改革的复杂性,是回答铁路体制究竟应该怎样改的必要前提。就未来的铁路体制模式来说,是效法美国的平行线竞争模式、欧洲的网运分离模式,还是日本的分区域的一体化公司模式,争议很多。
有学者认为,鉴于国情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完全采用某种模式作为范本进行改革,并不现实。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铁路的体制模式,或为未来的方向。不过,从中国铁路体制改革的紧要性来说,当务之急还不在于急切地确定哪种改革模式,而是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手推进政企不分这一问题的解决。
可以确定的是,没有政企分开,很难继续深化铁路体制改革,模式问题亦无从谈起。众所周知,铁道系统的政企不分问题,是上一轮大部制改革的未竟之业。上一轮改革为什么要留下这条大尾巴,已非此时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的关键,是要形成共识,实质性地推动政企分开。
在传统的铁路体制下,铁路部门所做之事既关乎公众利益,又有自身利益在其中,其弊病毋庸置疑。政企分开的核心含义,是还原铁道部的政府监管职能,铁路的经营部门则须变成企业。至于铁道部究竟是并入交通运输部,还是采用其他的行政改革办法,都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唯有在政企分开之后,当市场主体真正出现,所谓引入竞争、开放投资等后续改革事项才能成为可能。
概言之,铁路体制的深入改革千头万绪,体制模式的选择也应慎重。但当务之急,是结合未来大部制的改革,真正推动政企分开。这需要共识,也需要坚持与魄力,通过改革真正撞开这个“最后的堡垒”。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