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蛟龙”入海 突破5000米

2011年07月27日 05:40 来源:东南快报

  昨日上午,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据国家海洋局介绍,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26日3时57分,“蛟龙”号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蛟龙”号到达本次下潜试验最大深度5057米后开始上浮,三名潜航员状态良好,潜水器一切正常。

  继去年7月13日在我国南海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蛟龙”号此次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成功,为2012年冲击7000米深度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媒关注

  “蛟龙”号

  技术领先 十年跻身深海俱乐部

  目前,美、日、法、俄拥有世界上仅有的5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探测器。中国“蛟龙”号的成功下潜,受到了外媒的广泛关注。

  《经济时报》称,深海探测工程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继几个发达国家之后,中国下潜可以称作“一次到位”。《日本时报》报道则称,中国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深海探索器项目。中国用十年的时间就成就了这一古人的梦想,跻身世界深海俱乐部。

  中国取得深海探测成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深潜技术已经超过美国。而日本有媒体则希望中日之间能够就深海开放领域展开合作。日本《新华侨报》21日刊文说,中日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注定双方的合作多于竞争,优于竞争。在涉及环保合作更深层次的资源开发上,中日两国的合作将更值得期待。

  中国毫不掩饰对深海矿藏的渴求

  另一方面,一些外媒结合近期发生在中国与邻国之间的领海争端问题进行猜测。“中国将超越日俄法美,坐上深海潜水器俱乐部的头把交椅”、“中国毫不掩饰对深海矿藏和能源的渴求”等词汇充斥在各类新闻评述之中。

  “美国新闻人”网在报道中分析称,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速度使其对资源的开发非常渴求。报道中认为,中国“蛟龙”号将在中国南海的开发利用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日本时报》也表示中国希望利用其一流的深海技术增强其对南中国海、中国东海有争议地区的资源控制的影响力。中国还想从近海地区和国际水域开采以冰冻形态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国科学家说,他们已在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水合物储量。

  5000米,代表一种突破

  新华社记者专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

  5000米,代表一种突破

  在中国“蛟龙”号海试成功之际,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昨天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飞:“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一种突破。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们可以达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调查平台,为科学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寻找基础科学问题的答案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蛟龙”号突破5000米深度的难度在哪里?

  王飞: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这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此外,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6-8小时,心理考验可想而知。

  从技术角度上说,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综合新华社、宗新、法制晚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东南快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