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就业困局会成产业升级“拦路虎”吗?

2011年07月29日 1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以及制造业在GDP中占比的下降,未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将成为未来就业问题的主要根源。

  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出口高速增长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扩张,带来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导致2004年首次出现民工荒。未来,伴随产业升级,不仅第二产业新吸纳的就业人数减少,也会影响第一、第三产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下一个五年中国不乏陷入结构性失业困境的概率。

  中国的产业升级从未间断过。过去1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衣鞋包、玩具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钢铁、金属制品占比先升后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占比则在持续上升。这种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次序。

  随着中国第二产业及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资源消耗量直接影响到全球资源品的供应与价格。这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面临的问题类似,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将受到挤压,制造业增速也将放缓。

  中国的第二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就业增速也有降低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2007年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000万以上,而2008、2009年降到了500-600万。这涉及到产业升级过程中就业

  弹性的不断下降问题。

  从人保部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一季度,68.6%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各技术等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显示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目前用工上供不应求的是高级、技术型人员。

  私营企业历来都是吸纳新增就业最多的部门,2011年一季度,私营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产业升级过程意味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的上升,也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减弱。

  产业升级的过程,不仅是低端用工需求增速降低的过程,还是经济减速的过程,这同样对增加总用工需求不利。例如,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减速,如美国GDP增速从原先的4.5%降至3%,日本则从10%降至4%。

  产业升级不仅使得第二产业新吸纳的就业人数减少,也会影响第一、第三产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如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业就业人数的绝对量下降。而服务业也面临产业升级,这同样会增加高端产业的用工需求,如金融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且相应减少低端产业的用工需求,因此,服务业并非简单地成为吸纳第一、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的行业。

  随着产业升级,农业部门减少的劳动力数量能否满足二、三产业的需求,这恐怕是今后结构性失业的一大根源。制造业已从资本短缺向资本过剩转变,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以及其在GDP中占比的下降,其就业弹性还将继续回落,未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将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根源。

  李迅雷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