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网购进口食品存风险 或花大价钱买冒牌货

2011年07月31日 03:59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记者夏文

  7月24日,本刊曝光了京城多家大型超市的进口食品专区,存在销售“山寨进口食品”、标签不合规范、临近保质期却无提示等诸多问题。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常在淘宝网上网购进口食品,是否安全更没有保障?

  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本周调查了作为各色进口食品的集散地——淘宝网店。记者发现,很多人认为选择在网络上购买进口食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售价比市场上的进口食品低不少。不过,网购进口食品存在不少风险,一不小心就可能花“大价钱”买到“冒牌货”,甚至不合格产品。

  网售“洋食品”多无中文标签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中明文规定,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没有中文标签或中文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食品。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络上销售的所谓进口食品,绝大多数都没有“中文标签”这一“身份证”。

  7 月26日,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进口食品”进行搜索,立刻搜出来五花八门的进口食品:韩国进口食品乐天妈妈手派饼、马来西亚惊奇脆饼、菲律宾向日葵花生味夹心饼干、越南荔枝味果冻、菲律宾香蕉片、丹麦蓝罐曲奇、美国加州葡萄干、意大利榛子味威化饼……产品琳琅满目。而且卖家纷纷特别强调“进口”而来:有的称“原装进口”,有的称“百分百进口”、有的称“百分百正宗”。

  但是,这些真的都是规范的进口食品吗?根据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在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后,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为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和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中文黑色字体。

  不过,记者在一家淘宝销量排名非常靠前的卖家“美优食品”店内的“进口食品区”选购了韩国果仁巧克力棒、韩国烤海苔、马来西亚特鲜炼奶起士饼干、韩国好丽友原味薯片、越南原装进口荔枝味果冻、菲律宾原装进口向日葵饼干、泰国进口香酥烤椰子片等7种进口食品。在记者收到的实际货品中,除了菲律宾原装进口向日葵饼干的包装上贴有中文标签外,其他6种食物均无任何中文标签。对此,该店客服人员解释:“贴中文标签的是有经销商的,没有贴的是自己店里直接进口过来的。”

  记者在另一店家购买的“日本固力果一段婴儿奶粉”,包装上同样没有中文标签,全是日本文字。一名网友留言表示:“买到的奶粉罐装上一个中国字都没有,全是日文,连基本的奶粉配置方法,以及奶粉和水的配置比例我都看不清楚,怎么给宝宝喝啊?”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营养师王玉梅对此表示,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是不允许销售的,另外,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读懂英文标签、韩文标签或日文标签,而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身份证,进口食品尤其如此,消费者需要通过标签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看不懂标签则无法科学合理地食用。

  “CIQ”标志基本缺失

  除了中文标签这一“身份证”外,进口食品还需要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证明其经过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

  不过,记者发现,在记者购买的所有所谓进口食品中,没有一例产品上有“CIQ”标志,连唯一贴有中文标签的菲律宾进口向日葵夹心饼干也未能幸免。在该产品的包装上贴着的中文标签上记者看到,标签注明了产品名、成分、净含量、保质期、生产日期、原产国、经销商以及生产商,但记者翻遍整个产品观察了几遍,也没找到带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通过规范的程序、合法的渠道进口,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外来食品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一些商品可能存在微生物、重金属超标,染色剂、防腐剂不合格等问题,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这些都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王玉梅也表示,没有经过国家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检疫的进口食品,“安全系数很值得怀疑”。

  另外,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

  不过,记者在索要中同样碰壁。记者向美优食品店的客服人员要求看看该店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店员称“可以提供”,但目前提供不了,需要等老板回来去向供应商索取。

  专家介绍,购买进口食品需注意查看所选购的进口商品上是否有“CIQ”标志,“CIQ”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字样,背面注有9位数码流水号,该标志是辨别“洋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

  “进口食品”产地却在内地

  除了这些披着“洋皮”、真假难辨的进口食品在网络上热销外,还有一些商家将国产货也“化装”成进口食品进行销售。

  在“美优食品”店,记者进入该店“进口食品”区看到,一款标名为“金富士野菜三角饼350g”,售价为10.5元。

  记者点开该商品信息发现,该商品产地信息标明为“中国大陆食品特产”,产地在东莞。在产品信息介绍中,记者未找到任何有关于“进口”的信息。

  据了解,目前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

  专家介绍,只有第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是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董金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面上销售的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进口食品,一种可能是这些食品不是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进口的,没经过海关的检测,很有可能是走私货物;还有,有些商家为了让这些进口食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因而在海关检测时想方设法蒙混过关,故意不加贴中文标签;另外,这些所谓的“进口食品”可能就是普通的国产食品,销售者为其套上“洋装”,便成了销售价格高出几倍的“山寨”进口食品。

  专家还提醒,有些产品虽然有中文标签,但其内容藏头露尾、语焉不详,信息不全,则这种产品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食品,其安全卫生无法保证,消费者在购买时要认真识别。还有不少食品外包装上难觅汉字,消费者无法辨认包装盒里的食品,食品安全很难保证,也给假冒伪劣食品和走私食品以可乘之机。

  董金狮同时表示,现在中国质量好的食品也有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很多国产的食品品质未必就不如进口食品的品质。

  ■健康动态

  “送彩超知识下基层”活动圆满结束

  日前,由广东省卫生厅提议、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承办的“送彩超知识下基层”培训活动举行总结大会暨新闻发布会。历时近两年的广东省基层彩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培训活动圆满结束。来自广东19个地市的3471名基层超声工作者接受了免费培训。作为广东超声医学史上第一次关于彩超知识的基层培训,同时也是各地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超声学术活动,这一历时长、规模大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临床和超声科医生操作超声检测设备的整体技能,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并助力新医改政策的落实。GE医疗等六家医疗设备厂商及其11家经销商为此活动提供了超声设备和培训费用等大力支持。(朱瑞娟)

  将后合唱团体验候鸟式养生

  日前,孝诚养生家园携手将后合唱团举办“唱响中国孝诚天下”大型文艺演出,并体验候鸟式养生养老理念。据悉,孝诚养生家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中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此次活动的举办地点“延庆百果园”便是其“候鸟式养生养老”项目的样板式基地,该基地打破了“居家社区式”养生的固有瓶颈,拓宽了健康产业经营模式。市民参加候鸟式养生养老游体验活动,就可了解并亲身体验针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的经典健康管理系统,学习并尝试如何科学地利用食疗来调养身体,体验国际上尖端的α-音波调养系统,学习传统的经络导引方法,掌握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养生方式。(杨凤立)

  “老生常谈”了解老年养老需求

  日前,一场名为“老生常谈”的老年生活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由乐成养老主办,以了解老人需求为主题。不同于以往论坛、峰会中以从业者和专家作为主角,“老生常谈”更像是一场开放式讨论,邀请养老生活中最核心的成员——老人和子女一起,就养老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此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和子女的真正顾虑。

  据悉,乐成养老关注老人的身心需求,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七星标准服务体系”,从餐饮、医疗、生活照护、健康管理等方面为老人创造七星品质的生活体验。而且,每一位试住的老人可以接受身体状况和起居习惯调查,从而制定出更符合老人生活习惯的起居方案。同时实行24小时护士值守制度,并执行每天五顿的餐饮方案。(杨凤立)

  首个“国际自我保健日”在中国启动

  近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CNMA)联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药学会、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设立每年7月24日为“国际自我保健日”,全球首个 “国际自我保健日”活动在中国率先启动。据了解,中国具有传统的保健文化,为了在中国推行自我保健及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国际理念,因此在中国率先启动“国际自我保健日”。而设立7月24日作为“国际自我保健日”,是为了提醒每个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时刻都应该关爱自己,不忘自我保健。自我保健全国科普活动同日启动,全国十家品牌药企将持续开展全国范围的自我保健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国际自我保健日”理念。(夏文)

  中国网民“性福”现状调查启动

  7 月28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发起主办、辉瑞中国积极支持、搜狐健康频道和《生命时报》协办的“你‘性’福吗?——中国网民“性福”现状调查在京启动。该调查为我国首次针对网民性福状况的全面调查,并结合国内权威男科专家、两性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分析、指导,为国人走上性福之路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本次调查将以搜狐健康频道为主要平台,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采取不记名在线问卷的形式,统计和呈现不同性别、年龄、行业、地域和生活环境等对象人群的基本性福状况以及在性福感受方面存在的差异,预计样本量将达到数万人之多。此次调查将着力面向全体人群,不仅从医学角度,更从心理、文化层面关注所有适龄网民的性福,从而为人们展现更加全面、直观的国人性福状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医疗卫生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工作实践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叶洲)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