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1日 0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未来5年,江西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栖息在江西省鄱阳湖的世界最大白鹤群。 资料图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5年翻一番;
——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台阶并向2万亿元迈进,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由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经济欠发达地位显著改变;
——江西各级各类园区均建成省级生态园区,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园。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一个总量倍增计划,是一个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项目包’,是一个建设美好家园的‘路线图’,也是一个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江西省副省长、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表示,“纲要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精髓在于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立足基本省情,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龙头作用,坚持富民为先。”
不仅要加快发展
同时要加速转型
姚木根认为,“十一五”时期江西的发展实践,最重要的是把握了“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提升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惠民生、促和谐。
5年来,江西跨越式发展步履铿锵——“十一五”规划的5大综合经济指标大幅度超过预定目标完成。其中,江西省实际完成生产总值是规划目标的1.17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规划目标的1.82倍,财政收入是1.43倍……
更为重要的是,5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生产要素集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这些都为江西实现“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江西省平均经济增速达13.2%。”姚木根说,“但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欠发达,依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然是‘十二五’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发展步伐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姚木根分析,“今年江西经济总量将突破1万亿元,到2015年有望达到1.8万亿元。届时,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可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可达到52%,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可超过65%。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可基本实现工业化。
不过,姚木根也指出,当前江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重大任务。“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压力,又面临加速转型的压力。”姚木根介绍说,“与‘十一五’相比,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共调整、增加了10多个新指标,比如居民消费率、非化石能源比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水质达标率、居民预期寿命等等,并在指标结构上增列了经济结构指标。指标属性也有了新变化,35个主要指标中,有18个约束性指标,其中资源环境类就有11个。”
姚木根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保障,确保未来5年实现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实现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实现做大总量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实现改革攻坚与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护绿色生态品牌
促经济生态融合
让赣鄱大地水碧天蓝永相伴,让江西人民永远享受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是江西省上下矢志不渝的追求。
回首“十一五”,以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江河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等为主要标志,江西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新的成果。2009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打下了基础。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经济生态融合,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这对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后劲。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吴晓军说,在环境保护方面深挖潜力,广拓空间,为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注入持久动力,应当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追求。
一个个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闪耀赣鄱大地,成为江西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坚强基石——
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旨在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万亩;
鄱阳湖流域气象灾害应急示范工程,旨在提升分行业、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减缓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
山江湖工程,旨在打造15个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5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50个山江湖试验示范基地;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旨在基本实现工业园区都建有达标运行的污水处理设施,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旨在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脱硫脱硝工程,旨在使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装置……
“十二五”期间,江西将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政策技术支持体系。与此同时,江西还将在加强能源资源集约利用中强化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一幅环境保护的崭新蓝图正徐徐展开:“十二五”时期,江西省各级各类园区均建成省级生态园区,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园,分三批建成200个以上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率先在南昌、九江、赣州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并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力争5年总节能量达1000万吨以上标准煤……
工业化是发动机
城镇化是助推器
“十二五”期间,江西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实现工业进位赶超,就必须用全新的观念来谋划产业发展蓝图,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江西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具体就是要谋划产业布局,突破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上率先取得突破。
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目前,服务业仍是江西省的薄弱环节,增长潜力较大。江西省将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
“江西要实现‘十二五’经济总量迈向2万亿元的目标,核心和关键都在产业。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经济社会就难以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吴晓军认为,江西省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构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吴晓军表示,江西将把聚焦点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5个支柱性产业上,努力培育出在全国甚至全球叫得响的“单打冠军”。
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则是助推器。围绕加速推进城镇化,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找到了一条关键路径。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以鄱阳湖为核心,以沪昆和京九线为主轴,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着力培育以信江河谷城镇群、赣西城镇群为重点的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以吉泰城镇群、赣南城镇群为重点的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构建以“一湖两带”城市群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这将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江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彭峰认为,这里面最突出亮点是,建设南昌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构建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这意味着南昌、九江、抚州一体化进程和鹰潭、新余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的步伐加快,经济圈内规划、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将统筹谋划,金融、通信和交通有望同城化。
“一小时经济圈”不仅为市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更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理念,必将加速资源的重组、要素的流动、信息的沟通、市场的扩张和产业的集聚,从而推动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除了区域内投资、产业、土地和环保等政策的推动,另一重要推力则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将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可以相信,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个个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将在赣鄱大地崛起。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