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发展微型企业 走共同富裕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0: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重庆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微型企业为载体的共同富裕之路。如今,重庆微型企业已初显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民间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良好成效。
发展微型企业是促进就业的必然选择。重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峡库区移民200多万人需要就业,每年还有10万多大中专毕业生和大量返乡农民工待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而通过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仅一年时间,就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今,通过将微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作为财政资本金补助额的重要评审标准,重庆有效提升了微型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
发展微型企业是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截至6月30日,重庆市政府投入财政扶持资金8.45亿元,共带动20.84亿元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微型企业领域。同时,民间创造力也得到有效释放。一大批有想法、有技能、有专长、有知识的人如鱼得水,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陈潇自己出资6万元,市财政补助资本金4万元,创办了重庆恒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不仅解决了重庆大学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就业,而且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10个,公司成立几个月的时间,已经上缴税收2.72万元。
发展微型企业是政府扶贫救困的新模式。重庆发展微型企业本着“与其输血不如造血”的理念,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开启创业富民之门,是社会管理的一大创新。重庆每年给每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的救济等补助资金在5000元左右,而通过扶持他们创办微型企业来解决待业人口,减少了政府的支出,还能为国家增加税收。去年以来,全市试点发展了1万户微型企业,财政下拨补助金3亿元,解决了10万人就业。
发展微型企业也是扶持弱势群体,微型企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目前,重庆正面临着城乡、“圈翼”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等矛盾和挑战。而对“九类人群”给予政策扶持,引导他们创办微型企业,有利于缩小三大差距。到6月30日,两翼地区已办微型企业10692户,占比36.5%,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已办微型企业7438户,占比25.39%。实践表明,微型企业是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涵养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
发展微型企业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导向仪”。重庆市通过将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向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信息工程、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倾斜,推动了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如大学毕业生陈旭、范再生,在去年9月创办了微型企业重庆掌脉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移动阅读软件业务,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迅速成长,员工从成立之初的2人增长到现在的19人,申请专利1个,每月营业额达20万元。该公司还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应用三十强”移动互联网企业。
发展微型企业事关民生,微型企业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粘合剂”。发展微型企业连接着百姓眼前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党委、政府拉近与群众间距离的情意“纽带”。目前,重庆市各区县和有关部门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创业人员驻地和经营场所调查研究、宣传政策、接受咨询,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而重庆市工商部门在全系统首先推行了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微型企业制度,更是为众多微型企业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黄 波)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