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 朱紫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6:23 来源: 东南快报□本报记者 刘云鹏 钟巧花/文
林朝阳/图 君侃/制图 实习生 陈涛
上月底,《福州朱紫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住建部联合专家组评审,朱紫坊将规划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商业、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并存,具有浓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福州传统社区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恢复历史上“河-桥-坊”的传统空间格局。
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朱紫坊,曾经缔造过四兄弟同登仕途神话的朱紫坊,在规划下将走向何方?它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故事?本报“朱紫坊文化遗产保护”追踪之“探访朱紫坊”系列报道即日起推出,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和文字,一起走进这片繁华都市里的神奇静巷,并寻找保护之道。
从祖上开始就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规划和保护既充满期待也充满疑问。八旬的黄老先生想着,闹市中难得的安静是否会被繁忙的商业喧闹所取代,熟悉的老屋是不是会变成整齐统一没有生气的建筑?当然,他也期待着这里起一些可喜的变化,譬如家家户户的倒桶生活能够结束……
图识朱紫坊
“朱紫坊”:旧名三桥。南宋时,通奉大夫朱敏功曾居于此,朱氏四兄弟皆登仕门,一时间朱紫盈门,因此又把他们的居住地称为“朱紫坊”。朱紫坊也是古福州文化教育机构集中之地,从宋太平兴国年间到清末,这个街区内设有3个孔庙(分别属福州府和闽县、侯官县)、2个县学、2个县衙、1个府学院署。因为学院林立,学子云集,所以成为“路逢十客九青衿”的“弦歌不绝”之地。
坊内文保单位
朱紫坊内有众多的明清时期建筑。这里是近代海军名人聚集地,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民国海军第一基地少将司令方莹等皆在此居住过。
这里还有宋代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福州古园林芙蓉园、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故居。
2006年6月,朱紫坊和三坊七巷同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坊巷内的萨镇冰故居和福州古园林芙蓉园等被列为单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伯谦故居
曾任清“济远”舰管带的方伯谦是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首批海军留英学员之一,参加过甲午海战中丰岛和大东沟两场海战,后受诬陷被“军前正法”,殉难于旅顺。方伯谦故居清初营建于宋代朱敏功兄弟宅址上,为三进一花厅,门前有照壁。首进厅营面阔5间,进深7柱,为穿斗式杠梁减柱木结构,双坡顶,大厅面积有100平方米。三进坐北朝南,为明代双层古建筑。
萨家大院
萨家大院是清代海军大臣、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祖居,是城区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代,面积2080平方米,五进。大厅左右厢房门扇、隔扇、窗棂均系楠木,精雕细刻。花厅前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花厅有10扇楠木精制的屏花,刻有108种图案。
芙蓉园(叶向高故居)
芙蓉园“深藏”在花园弄,始建于宋代。原为宋代参政陈■芙蓉别馆,后为明叶向高别墅,清为藩司龚易图所有,重加修建,辟“芙蓉别岛”。
清代杨庆琛《朱紫坊》诗云:画栏容易夕阳斜,燕子难寻王谢家。朱紫坊前留古巷,芙蓉园里访秋花。相公功业归青史,诗客声名重碧纱。几度津门楼上望,西风暮色噪寒鸦。
朱紫坊往事
据蒋垣《榕城景物考》记载,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安泰河两岸“酒肆歌楼”,“人烟绣错,舟楫云排”,还可以看到“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的景象。
岁月流逝,安泰河畔曾经创造过四兄弟同登仕途神话的朱紫坊已经繁华不再,居住过明代首辅叶向高的芙蓉园已经变成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所,这片土地,逐渐褪去上层人士的光环,多了几分世俗的生活气息。互通的巷弄把这一片土地圈在一处,通过历史这种奇特的方式,把官宦和普通百姓的生活,交错在一起。
芙蓉园里
那半米长的
大乌龟
叶向高是福清人,也是明代政坛的传奇人物。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熹宗天启年间,曾三度出任首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斗争,保护了一批贤良。致仕后,他居住在朱紫坊的芙蓉园内,并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重修,使芙蓉园重焕光彩。可惜在“文革”期间,芙蓉园被严重破坏,正门上的彩绘、浮雕等被剜去,庭院格局也被破坏,不复旧时模样。
现在的芙蓉园内还错落居住着6户人家。八旬老人林贞祥曾两度搬进园内,1971年是他第一次搬入,居住的地点就在叶向高故居的后花园。“当时后花园有5户人家,可以想见整个故居的规模。”
而最让他惊叹的是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小桥。几根长石条铺在桥墩上,配合着鱼池、假山和一池碧水,很有古典园林的韵味。“桥面的几根石条都有3米多长,这样的石料哪里找到的?当时的运输条件又是怎么办到的?”
在他的记忆里,除了这座神奇的石桥外,他还记得刚搬进时有座规模、形态都很壮观的假山。林老先生说,假山之间还有暗道互通,月洞门前还有一个小亭子。只可惜在文革期间,这些景象被破坏殆尽。
“假山有一部分搬到西湖了。”林贞祥说。昔日深宅大院里难得一见的风景,如今在公园里却可以看见。
和林老先生一样,对芙蓉园旧日景象存有印象的还有附近不少人家。六十几岁的潘先生自小生活在花园弄,和芙蓉园就一墙之隔。“鱼池对面有一棵古荔枝树,小时候曾爬到树上摘荔枝吃。”据他回忆,当时芙蓉园的鱼池里还有半米长的大乌龟,“还有一堆的鱼儿和虾”。
迷宫一样的小门层层打开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王阿姨跟随着丈夫和公公住进了朱紫坊。在她的记忆里,当时安泰河河水清澈见底,螃蟹从驳岸的石缝间一只只地爬出来。夏天的时候,老榕树底下的河岸边是乘凉的绝佳去处。
60多年过去了,她的大儿子陈先生都已经当了外公。回忆起从小生活的朱紫坊,陈先生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家每户相通的侧门。“当时在大户人家也叫防火门,窄窄的小门可以从这一家通到另一家。”这样的小门,是小时候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的乐园,迷宫一样的小门层层打开,“甚至可以直通到萨镇冰故居里头”。
现在,陈先生家的房子就藏在一条深巷背后。搬进去后,陆续在原本的房屋格局上做了一些小修改。“天井的地方现在左右两侧修起了两间小屋子,一口水井也封了起来。”但他家屋子的基本格局一直保留,基本没有太大改动。
陈先生的邻居林阿姨在朱紫坊也居住了几十年,现在开了一家杂货店。在她的记忆里,现在小店门前的地块是一个菜市场。往来交易的居民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店门前的老榕树,如今根须低垂,“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