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 河畅水清城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08: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清淤疏浚,让每条水系“血管畅通”●生态补水,为内河注入“新鲜血液”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1:整治后的白马河环境优美、河道整洁。本报记者陈煜摄

  滨江临海是福州市的区位特点。发源于武夷山脉,全长559公里的闽江主河道经福建省境内的永安、三明、南平,到福州南台岛北端的淮安后分为两汊,北汊称为北港(也称白龙江),南汊称为南港(也称乌龙江)。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2:解放溪经过治理后,风光旖旎。

  穿城而过、奔腾向海的白龙江、乌龙江构成了福州城的两条“大动脉”。而在两条大动脉的四周则密布着117条恰似“毛细血管”的内河,又在中心城区形成以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新店、南台岛6大水系,总长度249公里,水网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公里以上,河网之密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极为罕见,所以历史上福州人常以“东方威尼斯”自称,为拥有美丽的“水城”而骄傲。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3:经过整治后的晋安河上游绿草依依,清波荡漾,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宋人赞美内河给福州带来繁荣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福州内河经历代开拓改造,回流有法,左右两翼与闽江入海口的潮汐相通,通过潮涨潮落,实现内河水的吐故纳新。因此,长期以来,由于江潮的吞吐,福州的内河始终保持水清鱼跃。同时,更由于福州市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内河变迁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使之底蕴深厚,一河一景观,一桥一故事,一树一典故,日益彰显着内河历史文化的传承特色。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4:掩映在绿色中的人行木栈道顺着白邓河畔向前延伸,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景观道。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内河不仅造就了福州商业的发达和市井的繁荣,而且在休闲观光、蓄洪排涝、调节气候方面发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作用。专注于福州民俗研究的民俗专家方炳桂说,过去福州内河河水清澈,河边遍植榕树,两岸浓荫蔽日,每到盛夏时节,辛劳一天的人们总喜欢到河边纳凉散步。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5:工人们正在磐石河上围堰挖取淤泥,修建驳岸。本报记者陈煜摄

  “清流穿城过,碧波荡榕城。”丰富通畅的内河水系,千百年来始终与这座文化古城相伴,成为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遭遇脏、臭、堵、涝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州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膨胀的同时,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河水环境开始不断恶化;一些河道由于驳岸未建或已受损,河床日渐淤塞,影响通航和排涝。

  

福州打造生态"水城":治污补水同步河畅水清城绿

  图6:庆阳市进行能源的更新使用,资源开采与延长产业链条同步规划,倾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图为能源化工基地夜景。 (资料图片)

  福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局!没有哪条河流像福州的内河那样,让城内居民怀有如此复杂的感情——它与古城的历史一样悠久,孕育着这座名城灿烂的文化,让人引以为豪;然而,它又脏、臭、堵、涝,给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给榕城添了尴尬。

  河要通,水要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市政府陆续投资数亿元分步治理内河,建水闸、修驳岸、清污泥、截污水、植绿树……45条内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河再次变成了臭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复呢?为什么越治理越恶化呢?调查表明,福州的内河整治仍存在许多难点问题没有解决。

  最大问题是较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完整的内河治理总体规划,污水管网建设、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生态及景观建设、沿河道路建设等专项规划也相对滞后,内河整治无法全盘考虑,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其二,内河管理机制不健全,多头管理,合力难成;其三,内河管理经费和人员编制不足。在117条内河中,由于经费和编制问题,纳入管理的只有56条。

  尽管历届政府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但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覆盖率仍较低,不少企业、居民点乱排污现象仍较严重。主城区旧居民区污水接驳尚未完全到位,仍有不少居民小区、餐饮企业排入的污水和一些垃圾转运站排放的垃圾渗滤液,未接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管网,在内河沿岸形成许多排污口。

  近年来,一些地方改造内河河道时,往往着眼于水质改善和局部环境的美化,却弱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如河道的护岸大多采用直立墙式护岸,使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化河岸,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土壤与水系及生物环境分离,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失衡。

  另外,拆迁难也是关键问题。大多数内河两岸空间狭窄,建筑和市政设施密集,景观效果较差,急需改造。但是,在光明港、南台岛及东片区的城乡接合部,河道两旁违章建筑甚多,仅光明港改造就涉及拆迁120万平方米,难度很大。原计划2010年完工的南台岛12条内河整治世行贷款项目,龙津河和跃进河进展缓慢,林浦等9条河道还未动工,主要原因就是拆迁难。

  整治攻坚战拉开大幕

  整治内河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为全面推进内河综合整治,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具体目标和详细规划,明确了各级各部门职责,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进行了多次部署。

  今年1月10日,福州市召开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会上,市政府与鼓楼、台江、晋安、仓山四城区和8个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内河综合整治工作责任书。

  2月23日,福州市举全市之力,投入70亿元巨资,全面推进内河综合整治。

  内河整治攻坚战拉开了大幕。福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的内河综合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负责协调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具体事宜;鼓楼、台江、晋安、仓山四城区及相关部门也相继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指挥部。

  纳入整治范围的内河共75条,总长约162.8公里,均以“水清、河畅”为基本目标,确保完成截污与清淤工作;其中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等12条重点景观河道要兼具“路通、景美”特色。

  在具体实施整治过程中,福州市采取了“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

  一是截污治污。截污治污列入此次内河整治的首要任务,因它是治根治源之策,市里要求多管齐下,力争在2011年底全面完成闽江北岸内河、南台岛流入闽江的主要内河的截污工程建设。同时做好污水接驳,对沿岸已拆迁到位的河段,沿河道两岸埋设截污管,对拆迁未到位的河段,则在河底埋设截污管,实现截污管道对排污口的“无缝对接”,彻底阻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

  二是清淤疏浚,确保每条水系“血管畅通”。针对内河河道淤积严重,河槽变窄变浅、河床不断淤高等突出问题,整治的第二步就是对内河进行全面、系统地清淤疏浚。在清淤的同时,全面拆除内河沿岸的违法建筑,并对驳岸实施加固改造,有条件地推广实施生态护坡,局部阻水河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改弯取直”、拓宽过水断面、过河管线拆改等措施,满足河道排涝要求,扩大内河水面,在确保内河水流通畅的同时,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三是实施生态补水,为内河注入“新鲜血液”。福州市内河大多没有上游水源,全是通过海潮的涨落实现自我调节。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通过建设抽水泵站,提引闽江水进入28条内河,以增强排淤、冲污能力。此次整治,决定拓宽补水范围,铺设专门水渠,利用水位落差直接引闽江、敖江之水进入内河进行补水。

  四是配套建设主体绿化与河岸公园。通过沿岸绿化、水体绿化、垂直绿化,建成一个多树种合理搭配、多层次绿化美化的城市内河绿色长廊。

  当今,都市建设已进入生态时代,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选择。为此,生态专家指出,治理福州内河不仅仅是治污而是治水、治河。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改善水质,不让其脏、臭、淤,更重要的是激活水体,重建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使之自然而然地健康发展,维持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福州市的此次整治行动恰是朝着这样一个目标迈进。

  立体生态景观初步展现

  夏日的榕城,阳光灿烂,风和日丽。位于福州中心城区安泰河畔的整治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目前,全河段整治工作量已完成90%以上,工人们正在进行景观灯安装、观赏鱼投放和花化、美化等扫尾工作。

  安泰河是唐末筑成的护城河,随着城池的向南扩展,护城河才变成了内河。据福州市民俗专家方炳桂介绍,安泰河东接琼东河,经古仙桥、武安桥向西沿朱子坊、桂枝里、玉山润至通湖桥后与白马河交汇,全长2.52公里。早期,这里是城区的交通枢纽,此次整治,除了疏浚、截污之外,还将尽可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对沿河古桥、古建筑和名木古树等景观要素进行整合,根据沿河建筑结构体系进行统一立面改造,体现江南水乡特色。

  福州中心城区的另一条主干河——晋安河的整治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该河原为一条无名小河,宋嘉佑年间开挖成外城护城河,全长12.6公里,是福州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河,也是重要的南北水路交通干道和景观廊道。目前,市里正按“一轴、四区、九节点”的彩带串珠结构进行规划整治,沿岸布置琴亭湖公园、温泉公园等节点连串的滨河公园景观带,形成以水陆观光、健身、赛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的城市内河生态景观,“小桥、流水、人家”的原生态美丽景色初步展现。

  伴随着整治工作的快速推进,福州人离“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目标越来越近。

  根据福州市内河整治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内河整治所展现的生态效应是多层面的、立体化的。通过内河的综合治理,提升河道及沿岸的景观品质,在榕荫为基调的前提下,增加彩化、花化的植物品种和水生植物种类,优化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形成“鸟语花香,水清鱼跃”的生态廊道;充分挖掘内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古桥、古树、古建筑和传统民俗风情,展现福州山水古城的风貌特色;通过构建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和步行道,贯穿联系全市重要的公园、广场、公建文化设施和居民区;联系闽江两岸绿带,真正实现福州市“点、线、面”有机联系的景观、生态、文化和休闲健身的绿网体系,打造福州城市的“绿岛链”。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