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雪域高原上的人间奇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08:47 来源: 经济日报

  6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的大跨越。

  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风雨一甲子,辉煌六十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号角。

  高原天堑变通途

  2010年9月26日,对于家住日喀则加错雄乡的旺堆来说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幸福天路”——青藏铁路延长线拉萨到日喀则段开工,4年后铁路将修到他的家门口。这条全长253公里的铁路途经堆龙德庆、曲水、尼木、仁布、白朗县后将最终抵达藏西南重镇日喀则。

  “我从小生活在日喀则,几十年了,总想出去看看外头的世界,铁路一通,我的愿望就能实现了。”旺堆说。

  随着新西藏现代化建设大幕的拉开,走向美好未来的第一步就是从脚下的“路”开始的。

  1954年12月25日,川(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犹如“人”字的“一撇一捺”在拉萨河畔交会,成为连接西藏与外界的一条“天路”。

  5年前,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通车运营,一条巨龙翻山越岭,跨越了世界屋脊,将雪域高原与内地紧紧相连。

  如今,西藏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藏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十二五”时期,西藏还将继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7万公里。

  海拔4334米的邦达机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位于西藏昌都。

  昌都县俄洛镇村民扎西告诉记者,他喜欢看飞机,飞机就像格萨尔传说中的“神鹰”。“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条致富通道。”正如扎西所言,俄洛镇乡亲们的收入节节攀升:“你看,我们这里家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有的还买了小汽车呢!”

  俄洛镇是半农半牧乡镇,平均海拔3300米。俄洛镇党委副书记杨健告诉记者,2000年他刚到俄洛镇工作时,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多元,而10多年后的今天,俄洛镇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300元。“农牧民致富最主要得益于交通建设。交通建设改变的是俄洛镇发展上的‘瓶颈’问题,镇上组织农牧民发展蔬菜种植,还建起了运输队。”杨健说。

  就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西藏首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基础设施大变化

  从古城拉萨到阿里高原,从雅鲁藏布江畔到藏东的苍茫林海,从羌塘草原到唐古拉山的雪岭,从国道公路到青藏铁路延长线,从支线机场到大型水电站,从大型水利枢纽到大型输变电工程,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破解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吹响了雪域高原跨越式发展的“冲锋号”。

  ——1955年,国务院决定为西藏拨专款建设电站。随着660千瓦的拉萨夺底沟水电站建成投产,拉萨市第一次有了电灯照明,从此揭开了西藏现代化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序幕。

  60年来,国家累计投资上百亿元,在全区各地市、县建成了一批中小骨干电站及农村小水电站。

  如今,西藏已经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2010年,西藏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全区用电人口近238万人,用电人口覆盖率达到82%以上。将于年底投运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从而结束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

  ——1953年12月,邮电部西藏邮电管理局成立。邮电部从各省区市抽调人员进藏,每年拨专款支持西藏通信建设,初步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通达各主要城镇和部分乡村的无线通信网络。

  时至改革开放前夕,西藏电报、电话等都已相继兴办,西藏的通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继续加大通信业务的支持力度。经过多年的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区电话用户达到201.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70部;互联网用户达到120万户。同时,全力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提前5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完成了乡乡通光缆的工作目标,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也已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

  ——为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解决农牧区生活用能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5亿多元,在西藏53个县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使12.2万户、61万人用上了清洁能源。

  60年的不断投入,让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改善的经济发展环境,启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引擎。

  百姓生活质量高

  在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的一大块平坝上,一栋栋带有院落的藏式小楼矗立在318国道两侧。这里是全村70户建房户的集中建房区。在一栋即将完工的房子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忙里忙外的村民顿珠。顿珠说,政府补助1.4万元,银行提供3万元无息贷款,就建起了这栋房子。顿珠告诉记者,他计划二楼自家居住,一楼装修后经营类似于“农家乐”的“藏家乐”。

  如今,除了种好12亩地外,顿珠的心思全在“藏家乐”上,他打算花3000元买台电脑,开通宽带,把“藏家乐”的信息挂到网上去。

  村干部拉巴旺堆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每一个巴嘎雪村的村民都没有闲着,大家互相串门,看看邻居的新房,聊聊对未来的打算,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资料显示,和平解放前的西藏90%以上的居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农奴的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而如今,西藏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43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安居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惠及全区27.5万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家庭。

  从眼前来看,一幢幢美观舒适的藏寨为农牧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农牧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从长远来看,一个个定居点“三通”的实现,在推动西藏农牧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农牧区社会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压题图片 拉萨市主城区的街景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花坛、标语、国旗把古老的拉萨装扮得格外靓丽。

  新华社记者 觉 果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