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与世界的差距: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10: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本周末,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可能在我省中北部沿海登陆,预计将带来大规模强降雨,这对我省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又是一大考验。德国人在百年前为青岛设计的排水系统依然“老当益壮”,日本人为东京建造的暴雨排水系统则是“实用且壮观”,就连马来西亚人打造的暴雨管理系统也都是“聪明过人”。那么依然陷于内涝水淹中的我们,该是时候研究一下与世界的差距了。

  近期,中国的南方、北方暴雨连连,包括北京、重庆、南宁、成都、南昌等不少大中城市均水灾成患,导致民居被淹,交通中断。

  然而,在6月25日连下18小时暴雨的青岛市,却未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为这个沿海小渔村构筑出最初的城市雏形,同时也设计了当时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的现代排水系统。德国人巧妙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质量使得很多路段的管道能一直沿用至今,其中雨水、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没能做到。

  在暴雨中受到拷问的,不仅是城市排水的技术问题,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以“城市卫生”的名义

  按照当地的地方志《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最初德国人在青岛铺设地下水网,是为公共卫生问题考量的。

  1898年,德国在青岛的殖民驻军,经常发生肠炎。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很可能是因为倾盆大雨时,病菌流入水井中,污染饮用水源。因此,德国人展开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改良计划,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

  为改善城市军民的健康而建设地下管道系统,这并不是德国人来到青岛后才有的想法。事实上,德国人在19世纪中叶就在考虑铺设现代化的城市下水道系统,据德国卡塞尔市政府的卫生顾问H.Seeger描述,当时霍乱、伤寒等疾病频繁地袭击德国的城市。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这让落后的城市卫生系统不堪重负。于是,为了解决棘手的城市卫生问题,德国的许多城市开始铺设地下水道系统。

  德国最早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建设开始于1842年的汉堡。但直到1867年,第一个系统性的现代化下水道系统才正式在法兰克福建成,该系统将污水进行分类疏导,最后排入河流。在修建下水道系统的过程中,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也与之进行了整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

  同样处于城市化巨变中的英国伦敦在19世纪40年代也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曾经清澈的泰晤士河水散发出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1858年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臭味越来越刺鼻,甚至开始威胁人们的健康。

  泰晤士河发臭的事情惊动了英国议会,专人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居然是抽水马桶。BBC拍摄的纪录片《维多利亚时代》对此如此解释:当时抽水马桶已经在伦敦普及,而伦敦却并没有与之配套的下水道系统。在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伦敦有专门的拾粪人在夜间挨家挨户收取排泄物,然后运到乡间进行施肥。但有了抽水马桶以后,粪便悉数被水冲走,而且马桶还连接着伦敦老旧的污水排放系统,马桶的使用,造成了伦敦的用水量猛增了数倍,旧的污水排放系统不堪重负,经常堵塞。而每条污水管道的出口都连接着泰晤士河。因此,泰晤土河也成为了伦敦的露天污水池,成了加速流行病蔓延的一颗定时炸弹。

  1858年,英国议会的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工程师,启动搁置已久的城市下水道系统的改建。他选择在泰晤士河的下游河口建立污水排放口。1859到1865年之间建设的整个污水排泄系统的长度达到720公里,伦敦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出过问题。

   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

  伦敦的地下排水道经过一百多年来的返修,这座伦敦“地下城市”的长度已经延伸到1770公里之巨。

  但19世纪城市排水系统技术上仍有不足。由于当时尚不完善的给排水科学和设计学,各国的下水道系统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基本上是各国“各为其政”的局面,在排水管的设计和整个排水系统的布局上,基本上是在不断的“试错”中缓慢前进。

  直到20世纪的初期,城市排水系统才开始被严格地当做一项公共事业。到了20世纪的后半期,普遍的标准在美国和欧洲建立起来,政府对于城市下水道系统严格的监管,让它的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下水道还为一个城市的防洪和泄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美国阿肯色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布里教授介绍:“规划、监管、电脑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考虑,都被纳入到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当中。这使得城市更能进行一种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布里安教授认为,政治和公众力量的介入,使得城市排水成为了城市社区内每个普通人都关心的话题。

   近邻城市的排水系统

  日本作为一个台风、暴雨多发的国家,其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走在了亚洲的前列。1992年开始,日本人在琦玉县修建了一座巨型的暴雨排水系统,以防止台风季节时因为暴雨而可能出现的东京地区洪灾。该系统在2006年完工,如果步入其间,宛如置身于奇幻电影场景。支撑这个“巨型下水道”的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约八层楼高的巨型调压水槽,总贮水量为67万立方米,以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每秒200立方米的最大排水量。

  东京的雨水通常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和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但在水量过大时,则会动用到这座巨型排水系统。

  此外,为了保证排水道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

  而在城市道路的排水方面,马来西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地处热带的吉隆坡,暴雨肆虐的天气经常出现,导致河流泛滥。

  当地政府在2007年筹资4亿多美元修造的暴雨管理和道路隧道系统(SMART Tunnel),很大程度上为吉隆坡的居民缓解了一下雨就道路积水,造成堵车的局面。这个道路系统的储水容量为300万立万米,项目设计按照百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而建造,其中的防暴雨排水道绵延达9.7公里,内部直径13.2米。工程之大,运作之高效,令人叹为观止。美国的探索频道甚至为这个工程专门做了一集纪录片,名字就叫《“聪明”的隧道》。

  有学者指出,其实当年德国人修建青岛排水系统时,从材料到工人都是就地取材,他们使用中国的材料,雇佣中国的劳工,德国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制定标准并对整个修建过程精心严格监督。这个细节,或许才是我们与世界的真正差距。

  据广州日报、周末画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