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中小企业走在悬崖边 三角债或卷土重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14: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财经调查
珠三角中小企业再调查之③
■担保业遭遇两头尴尬:向中小企业倾斜政策落地难,资金闸门仍紧闭;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一旦资金断流,将触发三角债危机
■有银行业人士陈情:国有四大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闸门基本关闭,股份制银行额度也近枯竭。企业偿付已有贷款以后,恐怕难再获新贷款
“倒闭潮”是不存在的,但中小企业确实“手拉手走在悬崖边”———近期羊城晚报对担保业作深度采访时了解到,业内人士对此已形成高度共识,他们对资金面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而作为连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担保业在两头都看到了异常:这边厢,决策层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倾斜,但政策落地不扎实,资金闸门仍在闭紧;那边厢,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不合比例地上升,一旦资金断流,可能触发三角债。
贸易链风险在积累
“部分地区的情况比2008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广东最大金融担保公司银达担保董事长李思聪说。他认为,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各项成本上升,加上银根收紧,贸易链积累了大量风险。“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成比例地上升,可能引发三角债恶意循环。”
中长富担保总裁宁作华也持类似观点。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解释说,贸易链的本质是资金链,“我从上游买货,卖给下游;在下游收不到钱,就没法继续向你买货,导致你的货卖不出去。原来大家都有钱赚,现在我只能赊销,原来100元的货提高到120、130元。”如此循环,产业链上下端都在积累应收账款。
“一家企业资金链断了,整条供应链都可能出问题。”宁作华说,“我们现在不要夸大风险,但一定要正视。”
如果企业能贷到款,问题就不会发生。担保公司一直帮中小企业拿贷款,靠收取担保费吃饭,他们今年遇到新问题:出具了担保书,甚至银行也通过了审批,但就是出不了款。“银行没额度,怎么办?”宁作华双手一摊。
“小贷十条”落地难
决策层在收紧银根时,无疑也考虑到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今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又称“小贷十条”,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贷款需求,在额度授权、考核方面均有宽松措施。
很快,各家银行也纷纷开发中小企业贷款产品。但信用额度不足,使小贷十条难以切实落地。
在8月5日的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日上,民生银行广州分行中小企业业务管理部产品经理周皓表示:“受政策影响,国有四大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闸门基本关闭,股份制银行贷款额度也接近枯竭。对企业来说,偿付已有贷款以后,恐怕已难于再获得新的贷款。”
周皓建议,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要警惕上游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经济环境不确定之下,现金为王。企业要多留现金在手,有贷款的企业最好申请提高贷款额,或者着手准备新贷款。”
申银万国分析师董樑近期在温州、宁波调研了5家股份制银行,发现分行对小企业贷款很纠结———小企业布局分散、财务制度不健全,与银行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因此审核成本高、信用风险大;但如果不做,又难以满足监管层的考核。
信贷闭闸 担保业“长不大”
“我们担保业是被动增长,银行信贷紧缩,业务量就上不去。”中长富担保总裁宁作华说。据统计,截至2010年,广东省登记注册的担保公司有310家,担保资金总额为349亿元,在宁作华看来是“小儿科”。“广东中小企业一百万家,我们服务的只不过1万家左右。”
广东天信担保总裁王刚则称,担保业是典型的“两高一低”。“成本高、风险高、利润低,我做一百家企业,每家收2%到3%的担保费,只要出现一家代偿,全部利润就赔进去了。”不过他同时表示,银根紧缩下优质企业客户多了,可以更谨慎地筛选,目前公司尚无一例代偿。
由于业务过度依赖银行,成长空间不足,有些担保公司卷入“民间高利贷”。厦门融典即是一例,事发后留下37亿资金黑洞。
王刚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广东的企业作风比较踏实,据我所知,做高利贷的很少。天信更没法做,因为以后准备上市,高利贷的利润没法体现,体现了就违法。”
危局探源
“慢性病”还是“急刹车”?
问题根源是成本上升还是政策急刹车,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当前中小企业的困局,根源在何方?羊城晚报记者在8月5日由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广州市中小企业局举办的“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日”活动上了解到,各方的共识是“中小企业面临瓶颈性困难”,但最终根源在哪里,与会者大致分为“慢性病”和“流动性急刹车”两派。
成本上涨剥夺企业利润
“是有这么种说法,说2009年中小企业是急性发作,今年是慢性病。”广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叶华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叶华东分析,2009年金融危机突然杀到,珠三角企业根本没做好准备,当时订单急剧下滑,同时原材料价格大幅暴跌,导致库存减值严重,进而打断资金链;而今年主要是面对综合成本(尤其是原材料、劳动力)上涨的问题,该问题已积累多年,如今正把企业逼向崩溃边缘。
长三角情况也类似。根据申银万国证券近期对宁波、温州的调研,企业停产的主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维持开工,是为了留住供货商的地位;调研发现,宁波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在20%左右。
多名企业界人士也认同此观点,认为尽管今年“融资难”格外突出,但成本上升才是问题根源———其背景是大宗商品日益稀缺、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枯竭。
“政策急刹车”导致资金断流
也有人认为,国内中小企业经过“冰火淬炼”,能存活下来的都是强者,不会轻易被成本难倒;当前的困局,主要是流动性“急刹车”的后遗症。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中长富担保总裁宁作华打了个比方:“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放出4万亿,等于是你开车开到40迈,突然一脚油门加到250迈;今年通货膨胀厉害,又一脚刹车减到60迈。再好的车也经不起折腾。”
宁作华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出现恶性循环———央行调整存准率,导致资金成本增加,反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要通过民间借贷或上下游赊销来获得流动性,财务成本也上涨。这最终反映为物价上涨,推高CPI,使央行启动新一轮紧缩……
“从过度投放到过度紧缩,中间过程太短,企业受不了,经济整体也受不了。现在不是成本的问题,企业愿意付出高成本来贷款,问题是能不能贷到。”宁作华说。
官方辟谣
“倒闭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辟谣:
珠三角开工基本正常
近期东莞部分企业倒闭,引发“倒闭潮”的说法,对此广东省中小企业局频频辟谣。记者在5日举办的“中小企业服务日”上多方求证,得到的说法是:目前珠三角开工基本正常。
“倒闭潮是不存在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何佐贤说,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私营企业户达100.92万户,比去年末增加6.44%,个体工商户比去年末新增29.1万户;私营企业上半年出口6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广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叶华东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期该局在狮岭、新塘调研,“总体而言工业区还是正常开工。”
另一个印证来自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SGS中国区副总裁马晓野表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还在增长,所以我们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该公司主要为中国出口企业作产品检测,以保证产品符合客户所在国家的技术标准。
马晓野表示,今年以来国内新产品研制的测试需求突然“异军突起”,尤其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又以石油天然气和节能减排产业较突出———说明该领域的“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在马晓野看来,珠三角的出口企业虽然仍正常开工,但多数代工企业的道路都走不远。“中国总是在国外产业到了衰退期才进入,因为这时生产设备的价格降下来了,我们可以承接产业转移,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挣钱。但产业在衰退期,消费者要求价格不断下降、功能不断上升,最终你做不下去。”
他建议中小企业多参考瑞士模式———瑞士的人力成本超出美国3成、超出欧洲5%至10%,却能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其原因是企业在精密工艺上做得是最高端。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