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是最珍贵品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尽管经历了暴风骤雨,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没有问题,问题是,过程上的抉择--是重蹈覆辙、曲折前行,还是忍痛革新、直线驶入快车道--这很重要,也很迫切。
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全力保护我们并不富有的公益资源,让我国的公益资源价值最大化,因为我们实在付不起太多无效和反效的代价。
国人应该对慈善事业的功能和使命有重新认识--促进社会创新,追求专业化、高效率,减少慈善资产使用当中的无秩序和浪费。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走到了拐点。
1981年,中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至今已整整30年。这30年期间,全民的慈善意识、公益素质均被广泛激活,可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具备了蓬勃的公众基础。
从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自2004年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中国基金会的数量、规模有了大步跨越,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以每年约200家的速度增长,6年时间便在数量上与公墓基金会等量齐观。
但是,之前曝出、现在仍在发酵的"郭美美事件",着实给中国人日益高涨的善念泼了一盆冷水--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慈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做公益?
被泼"冷水"不是坏事,在冷静下来之后,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没有问题,问题是,过程上的抉择--是重蹈覆辙、曲折前行,还是忍痛革新、直线驶入快车道--这很重要,也很迫切。
就在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的希望被破灭,全社会陷入一片谴责、质疑、谩骂声之前,有一拨儿公益人士却已经带着探寻中国慈善前路的使命,开始了行动--2011年4月,在福特基金会与陈香梅公益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由美慈中国与基金会中心联合主办的2011年美慈二期中国基金会领导人代表团赴美取经,将"有效公益"的理念带回国内;7月,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慈善领域人士齐聚广州共同参加"有效公益分享与交流会",就"有效公益"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希望找到在中国推广"有效公益"的全新路径。
作为此次代表团成行的重要推动力量,陈香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师艳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我国的公益资源实际上并不富有,非常需要保护,而公益机构在行动中如果没有规范或者说无效甚至反效,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公益资源的浪费,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有效公益体现在公益慈善机构在制定战略和目标时,应当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基金会中心网常务副总裁耿和荪是此次访美代表团的副团长,她告诉记者,她所指的"市场需求"是已经发现的社会问题或者公益机构的行动缺陷。
"有效公益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则不拘一格,力求创新。"美慈中国主任陈一梅指出,对比了美国和中国的公益慈善机构发展状况,她坚信在中国推广"有效公益"的理念和实践经验非常必要。
有效公益在美国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过程中,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关注、学习、研究和借鉴。”美慈中国的项目经理任君恒曾经在国际公益机构、草根组织以及企业三方都有深刻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他同时也是此次美慈“有效公益”项目的“工程师”。
“从美国公益发展的基本追求来看,就是组织运营要有效率,项目干预要有效果,此谓有效公益。”任君恒告诉记者,有效公益从宏观角度来讲,首先是特别注重催化行业的发展。“很多公益机构都在致力于投入很小的成本来推动行业快速增长,通过对社会企业、NGO组织的孵化和培植来深远的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是促进社会创新。“扶危济困的救济型被视为老模式,新模式或者说公益事业发展的新特点,包括在资金募集、组织、机制和活动方式上使用网络手段、企业管理的技术、经验等等创新,发育出‘风险慈善’(我国通常称为‘公益创投’)、‘社会企业’等新的公益形态。”任君恒指出,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美国人对慈善事业的功能和使命有全新认识——促进社会创新,追求专业化、高效率,减少慈善资产使用当中的无秩序和浪费。
“第三点是市场机制的引入,重视对公益的经营。”任君恒告诉记者,公益也需要经营这个理念,在中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被消化,但这在美国已经是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另外,重视对公益人才的培育,重视相关群体的参与,也是最终使得公益项目有效的重要因素。”
而从微观角度来讲,任君恒指出,美国对公益机构的有效性会从治理结构、管理运营、捐助方和受助方之间的关系、战略规划、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评估。“具体到项目干预的有效性,应该注重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项目的监测与评估以及可持续、可复制、低成本的目标,甚至对相关政策的影响力。”
“有效”是公益发展的根本
“公益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全民参与,但我们的公益教育还需要时间和方法。”师艳丽指出,一定要让我们的公益事业进入一个规范的通道里,这样我们付出的代价就会小一点,由此,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让我国的公益资源价值最大化。“要全力保护我们的公益资源,因为我们实在付不起太多无效和反效的代价。”
“我国的公益可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公益理念还不成熟,大部分的机制还不成熟,公益有效性普遍偏差。”任君恒举了个例子,比如很多人投资建图书馆,可是建成之后的实用效果很差,来看书的人很少,也没有人管理,甚至平时都上锁,只有领导来参观的时候才会开放。
必须承认,“郭美美事件”在打击了公众对公益热情的同时,也促使大家开始反思——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做公益最放心?怎样让自己的捐款更有效,真正帮助到想帮助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算是负面的事件引起的正面效果,也的确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耿和荪告诉记者,我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可能会由此进入一个快速的成长期,但是民间公益组织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专业、公信力不足等等。“民间公益组织将来要发展壮大,还得从一开始就做好模式创新、严格监控以及自我评估,必须通过更多有效项目的实施,使得执行力、透明度、公信力等各方面不断提升。”
“我们讲公益要透明,实际上,透明只是一个手段,它会推动机构把公益做得更好更规范,公众更应该关注的是公益机构做项目是否有效,如果机构的经营模式不是有效的,那么想要做到透明公益一定是比较难的。”耿和荪指出,有的公益机构自身可能确实有问题,所以不能也不敢透明;有的机构经营不成熟,不知道怎么透明,或者有的项目不知道如何做。
“不管是救急还是救穷,都会有一些有效的或者更有效的方法,都需要从专业性的角度上让钱花的‘值’,让社会捐款的效用发挥到最大,这是需要经营的,也就会体现公益组织的专业性,如果光有热情而没有专业能力、执行能力,那么做公益很难有效。只要做到了有效公益,那么机构的透明性一定可以得到保证。”
有效公益需要经营
“目前公众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公益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觉得公益就是捐款,谁都能做,觉得公益不需要专业化,实际上,公益也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任君恒告诉记者,说到经营公益,就不得不提到最近话题很多的管理费问题。
“从西方来讲,公益项目运作的管理费是没有特定标准的,是要以公益机构所从事的行业、项目来确定的。比如一个老人或儿童的服务机构,那么机构资金的百分之八九十可能都是管理费,用来发工资。”任君恒指出,如果项目多并且做的有效,达到了预期的公益效果,那么高薪也是合理的;可是如果把钱浪费了,那么哪怕一分钱也不应该拿。“另外,项目的管理费与项目内容、实施方式、地域等很多因素挂钩,有效的项目相对的管理费可能比较高,因为需要前期调研、中期管理、评估调研等等费用。”
陈一梅对管理费的问题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捐赠者看做是一个消费者,把选择公益项目看做是消费者的消费。‘有效公益’是消费者认为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管理费是捐赠者需要考虑的一个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随着公众对公益的认识越来越多,慢慢也就会认识有效公益的重要性。”
没有最有效,只有更有效
“现在很多草根公益组织热情很足,可经验能力不足,需要支持,我们接下来的能力建设培训主要对象是基金会,从小众做起,争取将来能够辐射到大的行业。提高每一个机构自己的项目建设能力,培训其使项目有效的一些方法,加强其自身监测评估的能力。”陈一梅告诉记者,国际美慈组织接下来会把已经做起来的“有效公益”的框架继续巩固,邀请一些有共识的资源方和同行,马上开始做公益机构的公益项目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我们普遍说的评估都是事后评估,而且评估完了就认为项目已经结束,但是实际上的监测评估是为了使下一次的项目更加有效,为了机构本身运作更加有效,而不只是对外如何交代的问题。”陈一梅指出,保证项目质量就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自我检测、自我评估,这要比事后再去找第三方评估更有效。
“掌握这样一套方法之后,机构就会自己制定一套指标体系,设计项目流程和项目执行标准,再加上不断自我评估,完善,并且认识到,没有最有效,只有更有效。这样机构的规范性就会不断加强,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师艳丽也告诉记者,陈香梅公益基金会打算在10月举办一个国际论坛,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有效公益”,通过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希望把有效公益的理念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
“有效公益是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我国各种公益组织应该进入到一个有效的专业通道,用心合作、真诚奉献,努力把公益做得更好。”师艳丽最后满含深情地说,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大家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努力把最好的自己呈献给社会,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让生命绽放最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