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紧缩政策当适时微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沈建光

  8月5日,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这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此前数十年,国际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均将美国主权信用维持在AAA评级,而下调后的AA+评级意味着美国当前国债信用水平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国债。这一里程碑似的事件,必将对日后全球经济与金融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遭到强烈的质疑,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亟须更多探索与改变。其次,美国被迫采取削减财政赤字无疑将对较弱的经济形势造成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全球需求增长。当然,尽管美国经济放缓对全球油价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利于缓解短期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从中期来看,如果下半年美国推出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美元超发仍可能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恶化全球通胀形势。再有,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必将面临严重的储备资产安全问题。此时中国面临两难决策,即若放开人民币汇率,让其大幅升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加大国内经济运行的压力;若继续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相对稳定,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仍将被动积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带来的成本将相当昂贵。

  正如我们在中期展望报告中所提出的,今年下半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来自于美债外患与通胀内忧。

  从海外形势来看,美国债务与财政问题的解决似乎是个长期过程。2日奥巴马虽签署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但其中并未就如何缩减等实质内容达成一致,也没有显示出国会两党的妥协,只是一种拖延方式。国会两党为了备战明年大选,获得各自利益团体的支持,将财政预算作为各自利益博弈的最主要平台,将缩减开支与税收政策看作是关系到两党能否获得大选的政治选票。因此受政治利益制约,在明年大选之前,两党很难采取合作态度,这使得财政问题从较长一段时间看似无法寻得合理可行的解决之道。一再拖延之后,可以预见,未来关于债务上限争论仍会频繁发生。

  而缓解美国债务问题,无疑只有两种选择,即减少削减赤字,以及促进经济增长。

  从经济增长方面来看,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社会,国内消费疲软,失业率仍较高,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而在财政的“开源节流”方面,乏力的经济增长将影响财政收入,而失业率高涨又将加大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未来缩减财政开支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恢复,对美国是个痛苦的过程。

  总之,疲软的经济与财政状况相互影响,加之财政问题的解决又面临国内政治障碍,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前景十分悲观。我们认为,未来美国经济的走向有两种可能:第一,美国由于大幅缩减财政开支,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冲击。美国存在“二次衰退”的风险,但由于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此时美国银行业与实体的抗风险能力好于当年,发生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尚小;第二,由于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看不到美国自救的其他方法,因此不排除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或变相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这样,美国未来经济增长将基本保持在1%~2%的水平,国内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此情况下,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将处于“滞胀”阶段。

  可见,尽管当前中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但仍应关注海外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从国内来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7月PMI继续回落至50.7%,但相比于6月回落幅度大幅收窄。经济下滑幅度低于市场预期,说明目前国内对于经济“硬着陆”与政策超调的担忧尚属过度。当前居民消费总体保持平稳,高端消费仍然旺盛。“十二五”开局之年,大量基建投资陆续投入,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投资也不会出现大幅回落。因此,我们认为,在强劲内需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尚未出明显的降温迹象,我们将全年GDP增速预期上调至9.3%。

  虽然近期全球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胀,控制通胀仍是下半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6月CPI同比增速达到6.4%,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商务部农产品价格仍增速较快。7月猪肉环比价格上涨高达11%,高于6月环比上涨。而其他肉类、鱼类及禽蛋的价格也大幅上涨,食品价格作为带动本轮通胀的“第一推手”压力并见减轻。非食品价格方面,由于本轮核心通胀压力较大,非食品价格也仍面临上涨压力。我们发现,本轮通胀具有全面性与长期性特征,并且考虑到下半年弱势美元下,输入型通胀仍是不可控因素,抗通胀的压力仍较大。我们判断,本轮通胀的峰值可能于三季度出现,CPI平均将达到6%,而全年通胀或将达到5.5%。

  房地产调控方面,由于下半年大量保障房加速开工,对投资仍有带动作用。而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一线城市的房价拐点将在三季度出现。

  总之,在内忧外患之下,来自国内外的多方矛盾正在积聚,未来中国政策选择应谨慎。短期来看,海外经济形势动荡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已经产生。为防止国内经济出现过度下滑,紧缩政策应适时微调。早前频繁的数量型工具的使用虽然严格控制了今年的信贷目标,但已造成国内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的运行困难。一方面,银行被迫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资金,表外业务激增;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远远超过基准利率,融资也转向表外。“双表外”风险值得密切关注。

  相对于数量型工具来看,采取价格型工具对此时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对于缓解长期负利率、稳定通胀预期确是有效手段。另外,在紧货币的同时,还应辅之以宽财政的政策,注重刺激消费、落实保障房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等,以化解经济增长的短期矛盾。

  从长期来看,对于中国面临的严重的美元资产安全问题,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消除外汇储备“被动”积累才是应对之根本。

  此次美债问题是给我们的一个警示,也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认为,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时机已经成熟。“十二五”期间,应逐步放开资本账户、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加快推进汇率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而积极促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这同样可以为今后十年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

  (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