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卖股还债今年再大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4:16 来源: 信息时报一批上市公司正成为地方政府或地方国资委获取应急资金的来源。统计数据显示,在地方政府或地方国资委控股的654家上市公司中,今年以来被减持金额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四成。与此同时,大宗交易平台的成交金额也出现同比212%的大幅增长,其中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控股上市公司的成交额同比增加八成。
分析认为,由于土地出让金下滑,加上地方债发行受阻、银行贷款趋紧等因素封住了部分地方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偿债之路,因此,地方政府减持上市公司套现在近两年内将难有改变。
地方政府减持25家上市公司股权
根据上市公司减持公告,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掌控的654家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合计减持金额达到112.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或国资委作为控股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共有21家,减持记录有32笔。如果再加上地方国资委以非控股股东身份减持的股份,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减持的上市公司股份达到1.76亿股,套现金额为33.1亿元。
上述地方政府及国资委的减持涉及的上市公司有25家,有10家公司被减持金额超过1亿元。减持金额列在前3名的上市公司是华新水泥、湘电股份和马应龙,均超过3亿元。其中,又以华新水泥遭遇的减持额最多。公告显示,通过三次减持,黄石国资委从华新水泥处套现7亿元资金。另外两家遭遇大幅减持的公司——湘电股份和马应龙则分别遭到湖南国资委和武汉国资委的减持,其减持额分别达到5.86亿元和3.09亿元。
还债压力巨大套现额逐年增多
在2009年1~8月,地方国资委减持合计套现14.96亿元。而2010年前7个月,其减持额同比增长57%,今年则又比去年继续增长40.7%。
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减持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或许说明,在近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地方债违约风险,早在2010年就遭遇到较为沉重的债务压力。
不过,上述25家遭遇减持的公司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上市公司大小非的减持公告,一般只在减持主体减持股份达到总股本的5%时才会公布。因此,很多减持数据隐藏在公告之后。
与此同时,大宗交易平台的成交金额也在迅速上升。截至8月2日,今年大宗交易记录的成交额已经达到82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2%。在这些交易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中,其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或地方国资委的公司有131家,这些公司合计发生的大宗交易金额为10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大连控股、昊华能源、中泰化学等3家地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涉及的大宗交易成交额最多,均在8亿~10亿元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大宗交易中,有九成以上是折价成交的,七成以上的大宗交易折价率超过5%。个别公司的折价率甚至接近20%,这从侧面反映卖出方套现的急迫心情。
市场分析
地方政府减持将成常态
地方政府大举从上市公司中变现还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土地出让金的下滑。
审计署统计,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5万亿元。由此可见地方财政对卖地收入的依赖程度。但是,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土地流标严重,地方政府的这一财源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外,地方债发行受阻、银行贷款趋紧等因素也封住了部分地方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偿债之路。在多条融资之路被断后,地方政府减持上市公司套现似乎成为必然之举。
由于地方债危机警报尚未解除,随着地方债的继续发酵,地方政府的减持套现之路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梦魇。
根据多家券商测算,2011年将是地方债偿本付息压力最大的一年。从审计署公布的债务分布上来看,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在2011年和2012年到期较多,这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这两年还本付息压力较大,预计这两年还本付息压力分别在2.6万亿和2.3万亿。在巨额债务的重压下,控股654家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可能继续通过减持套现来缓解到期资金压力。据投资者报1分2分3分4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