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运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1:01 来源: 一财网早在600年前,上海已成为“全国一盘棋”中的关键一子,而不是传说中的偏远渔村。
可作为证据的是,元朝时,每年有几十万吨的黄豆渣饼从东北用沙船经海路运至上海码头,然后从长江水系到达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全境,然后倾倒在江南的土地上补充田力。
黄豆渣让江南保有中国最肥沃的土地,养活了大江南北民众,上海也因此获益,不仅出现随买卖黄豆渣而诞生的银庄,而且成为全国性的枢纽港。
城市群是城市现代发展意义上的概念,主要是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文明兴盛,经济活动的联系度越来越紧密而自然产生。通常来说,在一定区域内,有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围绕这些城市在空间上分布着相当密度的中小城市,规模巨大,产业集聚度极高,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社会活动联系密切,能优势互补。在交通节点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
上海“明珠”
上海在所有长三角城市中,由于天赐的优良区域位置,是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明珠。它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出海口,在“T”形交叉点上。一横是海岸线,一竖正是长江。因为江,它可以迅速深入中国广袤的腹地。因为海,它能迅速与世界建立联系。
从地域上看,目前的上海大都市经济圈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四个圈:
第一个圈是上海市区600平方公里;
第二个圈是63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全境;
第三个圈是包括苏锡常嘉的1.5万平方公里;
第四个圈是9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全境。
现在,上海想用四条道路辐射出大上海经济圈:
一条是南京到虹桥交通枢纽的高速铁路,将南京纳入上海的一小时圈。
一条是杭州到虹桥交通枢纽的高速铁路,将杭州纳入“一小时圈”。
一条是盐城经崇明至浦东大小洋山,过跨海大桥至宁波的沿海铁路。
加上大小洋山至上海市区的道路,以上海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将完成。
长三角经济体内的15个城市当中,包括一个直辖市、两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以及一个计划单列市——宁波。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最优模型,是以上海为龙头,带动其余城市发展,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根据去年获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关于经济实力、人口总量等指标,南京、苏州、无锡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南京,作为泛长三角门户,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京都市圈。
苏州,强化与上海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无锡,则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苏锡常如何占得先机?
1992年,南京至苏州至上海再从嘉兴到杭州再至宁波的高速公路开工。江苏省先修苏州至上海,再修南京至苏州。
浙江却先修杭州到宁波。上海已将高速公路修过枫泾省境15公里,浙江嘉兴却眼巴巴地等了5年,不能与上海接通。
在浙江理论界,当时占主导的是国际权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此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增长极,在十年里,这个增长极会源源不断地从周边吸收各种资源,造成周边经济弱化。
很明显这一地区增长极是上海。当时浙江省没有采纳有关专家重点发展浙北与上海接轨的建议,而将浙江省战略重点放在宁波。
浙江一位专家后来曾回忆说:“说实话,当时浙江省有关领导担心,怕上海这个‘黑洞’吸收了浙江资源。”
结果是,那段时间浙江嘉兴眼睁睁地看着修通了直达上海高速路的苏州迅速发展起来。
很简单,在大多数外商投资者眼中,知道上海的多,知道苏杭的少。投资者大多先来到上海,路通之后,江苏昆山人通过设在上海小旅馆的各个昆山企业办事处了解外商动态,甚至在以放行者身份前来的外商还未与上海政府谈判时,就堵在外商门口,“先生,我们的环境和上海差不多,到上海一个小时不到,你来看看。”
一些小规模的外商就这样被守在门口的昆山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拉走了。
不仅如此,苏锡常在思想观念上很早就已经把自己划入了“大上海经济圈”,在经贸活动上更依靠上海,而较少依靠江苏省会南京。
经济并不以行政区域划分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形成的经济圈每一天都在变化着。
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特大城市蔓延带(或称经济统计区)成为国际间竞争的主力,纽约经济带多达200个城市,在整个美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特大城市群落控制国家命脉,大东京控制了日本全国90%的银行,三分之一的跨国公司。
国际城市理论权威彼得豪认为这些特大城市蔓延带将打破以往的城市中心论思想,形成多个中心,或无中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将平滑地自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