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8:12 来源: 经济日报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以云贵高原为中心,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个省区市。长期以来,由于过垦、过樵、过牧和不合理开发建设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石漠化。据国家林业局监测,我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8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资源减少、扶贫开发难度加大,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已成为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务院于2008年2月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规划大纲》明确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2008年至2010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100个石漠化县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为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为有效推进工程建设,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区市建立了省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协调和指导。8省区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2008年至2010年,国家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22亿元,整合了其他中央专项投资及地方投资上百亿元,明显加大了投入力度。截至2010年底,试点工程区累计完成林草植被建设41万公顷,坡改梯10万亩,棚圈建设57万平方米,青贮窖16万立方米,排灌沟渠1.9万公里,蓄水池1.2万口,各项建设任务完成率大部分在90%以上。各项治理措施基本符合要求,整体防治工作也在顺利推进。
石漠化拓展势头减缓。经过3年的奋斗,100个试点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6万平方公里以上,451个县初步完成3.03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实现了《规划大纲》确定的到2010年的阶段性目标。试点县治理工作以潜在石漠化土地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大大减缓了石漠化扩展的速度。以我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为例,目前贵州省试点县及全省初步遏制了石漠化拓展的势头。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林业局对100个试点县监测显示,2010年与2007年相比,试点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生物量明显增加,群落结构进一步优化,植被生物量比治理前净增115万吨,群落植物丰富度提高;土壤侵蚀量减少,水土流失总量从治理前的511万吨减少到170万吨,减幅达67%。规划区451个县林草植被覆盖率比治理前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减少近6000万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年来,试点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试点工程建设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目前,试点县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以及林下种植、养殖业,已经陆续取得效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从整个规划区看,2007年至2010年,规划区451个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试点工程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势头,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工程建设积累五方面经验
3年的试点工程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各地在工程建设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生态农业导向型、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人工造林与林产业导向型、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坡耕地与水土保持建设主导型、喀斯特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共7大类91种治理模式。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创建了“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者楼模式”;六盘水市探索出了“五个结合”,即将石漠化治理与县域特色种植业、城郊型蔬菜基地、特色现代农业、生态畜牧业、特色种养殖业相结合;毕节地区探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之路。广西河池市采取挖大坑、客土和大苗造林模式进行造林绿化;马山县创造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治理模式。3年试点工程建设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石漠化发生、演变和防治的科学把握,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对石漠化可治、能治的信心。
坚持技术创新,科学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注重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云南大学、贵州科技大学、湖南林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到工程治理中,初步探索和确定了一些先锋树种、草种,推广利用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治理模式。国家林业局编辑出版了《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适用技术与治理模式》。贵州省建立了系统的石漠化监测体系,并充分利用贵州科技大学的优势,攻克了石漠化地区蓄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广西认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印发技术手册,推进科技下乡。各地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营养袋、地膜覆盖栽培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油茶、三七等经济林、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不断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工程治理的效果。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到工程治理第一线,成为工程建设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
坚持长短结合,转变方式。工程建设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更注重从根本上转变工程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把靠土地谋生的一部分人转移出来,使其从过去上山砍柴到现在使用沼气,从过去陡坡耕种到现在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从单一种植和传统养殖转向多种经营和发展现代畜牧业,并逐步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广西百色市加强教育输出,学生初中毕业以后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定向输送到城市或沿海务工,减轻了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各地在治理中始终坚持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庆市巫山、奉节两县将试点工程与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三峡百里红叶长廊建设有机结合,彭水县将试点工程与改善“巴渝新十二景”阿依河景区生态景观相结合,大力发展以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乐”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优化了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
坚持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在国家加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项投资的同时,各地也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据初步统计,2008年至2010年,100个试点县共整合农、林、水、气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方面中央资金166亿元,大体是中央专项投资的7倍多。比如,云南省3年试点阶段投入专项资金2.64亿元,整合的资金量近30亿元;湖北省3年试点阶段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整合的资金量是28亿元。整合资金成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坚持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国务院相关部门和8省区市建立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省部联席会议机制,8省区市都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100个试点县也专门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快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与此同时,工程建设制定了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和各个部门的技术规程,有关省区市还出台了指导工程建设的意见和规范性文件。整个工程建设形成了发展改革部门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个专业部门发挥各自作用的有效工作体制。具体来看,县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做好年度设计方案的编制、审查和综合平衡;林业、水利、农业、畜牧部门负责具体的项目组织实施,做好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运行。各地将石漠化治理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和检查的内容,从省到地、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工程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得到了落实。贵州省连续3年召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会,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全省上下形成了举全省之力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是地处长江、珠江和澜沧江的上游,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二是覆盖范围广,人口占全国的16.5%,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1%;三是民族众多,是各族群众生存发展的共同家园;四是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众多,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与国内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相比,这项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最强,建设内容最为丰富,措施最为多样化。目前,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进展不平衡、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前期工作不够完善、巩固成果难度较大等问题。“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按照《规划大纲》的要求,协调推进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坡改梯、减少土壤侵蚀量等工程任务,实现既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
扩大重点治理范围。从2011年开始,在“十一五”时期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100个试点县基础上再新增100个县,并改称综合治理重点县。明后两年继续扩大范围,到2013年覆盖全部451个石漠化县,全面展开工程建设。
继续探索有效治理模式。坚持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性,将长短线统筹考虑,保持工程建设重点任务和若干工程措施的协调配套,统筹推进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和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六项重点任务。着重考虑农民的长远生计,坚持把农民脱贫致富放在综合治理的重要位置。
切实加强科技支撑。着力加强对不同类型石漠化治理机理和途径、石漠化地区先锋树草种和优质牧草品种选择、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和结构、雨水集蓄利用等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多渠道落实科研经费,工程建设资金专门安排一部分用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各级财政资金也将加大对科技支撑的扶持。林业部门将牵头做好石漠化治理模式的归纳提炼,向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推广适用技术,更好地推进治理工程科学开展。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国家已安排专项资金1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6亿元。今后的投资安排中,将继续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中央投资的重点,并根据年度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各地要努力落实配套资金,并继续做好资金整合,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各方面资金。
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大工程建设责任制落实力度。由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加快研究将工程区已经建成的生态林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完善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工程治理成果管护,做到建管结合。依托现有渠道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效益监测。
根本改变岩溶石漠化地区的面貌,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3年来的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锲而不舍、把握规律、扎实工作,就一定会开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