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来了(观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调降,所引发的全球债市、股市、期市的巨幅震荡,是新一轮经济恐慌的开始,更可视为全球经济延续2008年次贷危机后,真正走向经济大萧条的标志。
这并非人为主观的臆断,而是诸多因素的缠绕纠合,推动其成为标志性的事件——在美国近百年首次出现的主权信用遭调降之前,欧债危机已于今年走向积重难返之路,其严重程度已经波及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处远东另一发达经济体的日本,亦于今年3月遭受地震和核泄漏的重创,其经济在6-8年内显然难以复元;一直梦想打造又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中东地区,今年亦遭受主权债务危机和民运浪潮的波及;而惟一能寄望挽救全球经济的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越调越胀”的负循环趋势。
如果说,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仅是由货币信用引发的“危机”,那么在各国政府大力实施强势救市之后,全球经济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呈现恶化,在举世同悲之下,全球经济从“危机”走向真正“大萧条”,已呈泥牛入海之势难以回头。
此番“大萧条”是过去10年来日益定形的全球经济的内在结构矛盾,和过去30年来美元放弃“金本位制”后所形成的全球货币发行制度,两相合力之后的必然。
过去10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体经济部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其自身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地产等资产升值和海外投资回报。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爆发前,其金融业创造的产值占GDP份额超过1/3。而发达经济体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必然会无限放大其自身的消费能力,而一旦金融业回报难以支撑巨额消费,其整体经济必然崩盘。
对于经济崩盘,可以选择压缩财政开支、加强实体经济和抑制过度金融创新的务实办法。但是已习惯轻松赚钱、大胆消费的发达经济体不会如此选择,他们仍会下意识增加赤字、增发国债和过度金融创新,以维持“低成本高消费”的生活。
新的大萧条已向我们走来,其严重程度可能远甚于1929—1941年——彼时的大萧条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其演变程序和周期则可能相似——1932年之前,经济学界对经济衰退的鉴定仅定格为“危机”,高达120层的帝国大厦甚至在1931年拔地而起;直至1932年美国失业率攀升至25%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最黑暗的日子已经来临,经济学界才普遍认为大萧条已经到来。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演变与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演变出奇相似。
大萧条正向我们走来。这个判断在标普调降美国信用评级、欧债波及范围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胀难解之当下,已日渐清晰。虽然从“危机”向真正“大萧条”恶化的过程持续了4年左右,但未来全球经济的修复周期起码需要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