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足与食之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3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认识邓飞的过程很特殊。先知道他是《凤凰周刊》的记者部主任,一系列深入报导引人称赞;然后看到他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异军突起,从“网络打拐”到“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联通了许多思想与价值观接近的人。据统计,截至7月18日,这一旨在改善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免费午餐"的公益行动,整个项目共筹善款1340多万元,已为27所学校的4723名学童每天提供一份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有人惊叹这是互联网的力量,有人认为这是记者多年累积的人脉发酵,更多人看到的是这些人的理想、激情和行动力。这都不错,但还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国依然不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国家,还有许多成长中的最需要营养的孩子,依然生活在温饱线下。当各大媒体的主流人群都被都市、城镇的人们所占据时,不要因为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现实,就以为不存在。所以,这更是邓飞等人的意义所在,他们的公益之举再一次揭示了一个老问题,并引人正视。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设法积极主动地解决这个问题——用邓飞的话来说是从破坏到建设。在有人用豪车别墅名包炫富的年代里,在中国骄傲于GDP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年代里,“食不足”本不应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免费午餐”背后的这些无冕之王定义了人们良心的底线,这样的底线是大美所在。
当然,不尽如人意的远不止于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就餐问题。去年以来,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沟油,从问题馒头到问题虾,从某拉面汤料问题再到最近热议的火锅底料共享、山西陈醋勾兑、河南健美猪速成,国人简直谈吃变色。面对琳琅满目的“美丽食品”,人们无法分辨良莠,不知道喝下去的是佳酿还是毒药。Chinese food的美名享誉全球,但在食材与调味品的“健康”上却再而三地出现问题,影响了普通百姓对餐桌的信心。为什么日益丰富的食品偏偏无法满足一张令人安心的餐桌的需求?
在美食的链条上,越来越多的餐馆注重环境与设计、品牌与营销、菜式的翻新与色香味,但最基本的原料存在问题——一言以蔽之,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味蕾的满足就演变成了一种欺骗。“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自古以来就偏好,有人称是“舌头上的民族”;如果这个“天”不能让人从容地享受,优质、和谐的生活也成一种奢谈。
然而,就在纷纷扬扬的质疑与反思中,有一家餐馆却倍受瞩目,即使三伏天,顾客仍在它的门前排起长队,它的翻台率是其他火锅店的3倍以上。它,就是张勇的“海底捞”火锅连锁店,几乎每天都收获食客的赞扬,甚至吸引不少人研究。2009年时黄铁鹰曾以海底捞为案例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中文版上。据该杂志的编辑说,这篇文章是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篇。2011年,黄铁鹰以一本书的容量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作者其实并没在美味上多做探究:毕竟,他是研究管理的,而不是美食。“海底捞的火锅是比人家好吃一点”——这是许多人给出的答案;但是“海底捞的服务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的服务员永远笑脸迎人,朝气勃勃;他们给恋爱中的情侣买来想要的冰糕;他们的厨房和卫生间比别处的更干净;他们可以退换顾客没动的菜……这是一家以服务和情感取胜的火锅店,美味在其次;即使消费稍微贵一点,它在顾客中的形象依然温暖而富有吸引力。情感的力量何以这么大?其实,这也是一种安心。对顾客的心情都如此体贴入微的餐馆,在食材原料上一定也让人信任,这是一种间接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塑造了海底捞值得信赖的形象,让人吃得安心而愉快了。带着愉快的心情用餐,食物的美味倍增。
即便如此,海底捞在食品的环节上也终究是个二传手,它的采购也依赖于食品的源头。如果食品的源头处于各种不健全的监控之中,存在种种隐患,食客的愉快与安心只能昙花一现。所以真正的“食之安”,必须从食品的源头抓起,在各个环节上都把好关,切忌因小利而出卖良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底线:人们的良心是大美所在,尤其是在人类须臾不可离的饮食上。海底捞为我们贡献了现代服务业创新性的服务举措,打造了服务业的新形象,但餐饮业的链条中,集体的良知才能决定人们幸福生活的深度。
曾经,我们骄傲于已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现在,我们又骄傲于部分城市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但如上所述,落实到每一个人,简单的“食之足”还是个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愉快地“食之安”也是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邓飞,更多的张勇,更多的勇敢告知大家食品的真相,以回归食物美味正途的人。他们的风骨,是真正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