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林:偶然转身戏剧照他去战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19:50 来源: 《中国商人》杂志文革那些年,他埋头于采矿,以为冶金业会是事业的归宿;文革之后,他挥汗于舞台,认定戏剧业是一生拼搏之所在。从冶金辗转戏剧,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舞台,他却转换得游刃有余。他,正是昔日银幕上英挺的“陈赓”大将,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的始作俑者——杨绍林。一次偶然,他归属了戏剧;一场转型,他找准了话剧发展的脉搏。所有这些,成为话剧照他去战斗的必然。
从光明矿场走向未知的戏剧舞台
文革时杨绍林20岁,戏剧学院首次恢复招生。为顺应时势,戏剧学院要招一批具有工农兵形象的学生,为此老师们纷纷走向矿场。恰巧杨绍林正在梅山铁矿工作,他清晰记得有天下午,他从矿地回来,正面迎来上海戏剧学院的魏淑贤老师。杨绍林英挺的身材,浑厚的声音甚合魏淑贤的选“材”标准,魏淑贤当即向杨绍林发问:“你喜欢表演艺术吗?魏淑贤实在有眼光,她问的这个男孩,正是当年学校的文艺爱好者。
魏淑贤力荐杨绍林报考戏剧学院,杨绍林却犹豫了。当时他在冶金业做得很优秀,是厂长眼中的事业接班人,而20岁改行学艺术显然起步已晚,杨绍林全无另起炉灶的异心,他以“最近很忙”谢绝了魏淑贤老师。紧接着,杨绍林立刻北上参加了冶金的科技会议,一去便是半个月,报考上戏的机会似乎就要与他擦肩而过了……
半个月后杨绍林回到南京,不久,就接到魏淑贤老师的电话:“你怎么失踪了?”杨绍林又以忙为由。魏淑贤老师却愈发执着:“你没时间来上海,那我们来见你吧。”8月的天,酷热难挡,魏淑贤率十几位专业老师前往南京,亲自“验收”这个无意戏剧的学徒。两顾茅庐的执着感动了杨绍林,他终于答应报考戏剧学院。考试时杨绍林以一首红歌征服评委,随即被领去体检,一周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杨绍林手中。这一刻,他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选择戏剧,因为他自信:“只要我认真学,一定会学得好。”
危机那几年他寻找症结大力改革
上海戏剧学院是杨绍林艺术事业的敲门砖。毕业时,学校希望他能留任做老师,他却不想一辈子只是学院派,杨绍林要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事业舞台。于是,他走进了人民艺术剧团。
1985年,杨绍林已担任人民艺术剧院书记。当时电视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利益驱动下,许多话剧演员离“家”出走转投影视。杨绍林对此坦言:“许多演员拍一部电视或电影的收入,抵过在剧院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这种利益自然会撬动人心,留给我们剧团的,便是人才与观众的严重流失……”为改变当时的状态,杨绍林顺应时局实施一刀切,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杨绍林,他错了。“有些剧可能适合编制外的演员,但他们被“一刀切”后就不能演我们的戏了,而一些编制内的演员未必适合我们的戏,这场改革过程太痛苦,却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以后的十年,杨绍林不断审时度势,终于在1995年,推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与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合并,成立了如今上海话剧界的龙头老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中心固定资产从组建初期400多万发展到2003年净资产1.23亿。16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直线成长,在资源、剧目、人才方面优化配置,对演员实行会员制,将制作人收益与演出收益挂钩,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不再进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资源在市场经济体质下都鲜活地流通了。
回忆当年一刀切之殇,杨绍林悟出了演艺界的几大特性,即职业心态流动性、评价机制模糊性、岗位设置不定性、演艺年龄差异性。正是这场领悟,成就了杨绍林第二次改革的高歌猛进。
爱智慧的《商鞅》也赞大众的何念
看话剧是杨绍林的一大乐趣。他偏爱《商鞅》,那是一部可以给他智慧的作品,一些妙语,诚如公子乾对太子说的那句经典:“恃才者傲君,无能者缝迎,豁国者殃民……”让杨绍林直呼“太深刻了”。他也爱那些将人世间世态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剧目,如《秀才刽子手》。杨绍林有一双火眼金睛,当年艺术中心火爆的引进剧目《艺术》,正是他在翻阅《世界博览》杂志时,透过几百字的文字介绍发掘的。“当时杂志只介绍这是一部三个男人为了一幅画毁了友谊的故事,我觉得太有意思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揭示了男人争强好胜的弱点,这股蠢劲被讽刺得很生动。”还有一部《杀戮之神》,通过两个孩子打架,最后让两个家庭走在一起。“这类剧为生活带来丰富的想象,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杨绍林如是说。
除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年原创的《长恨歌》,有“票房蜜糖”之称的话剧导演何念今年执导的《撒娇女王》,都让杨绍林欣喜。“这就是生活的乐趣。”杨绍林沉浸其中,甘之如饴。
居安思危 苦求市场配套机制
采访中,杨绍林对打磨戏剧的执着,与当年魏淑贤的“求才若渴”异曲同工。在今年建党90周年红剧献礼的浪潮中,杨绍林对陈云的故事情有独钟,这位共和国财经总管,是上海人,也是目前上海走出去头衔最高的领导。作为上海的剧团,理应将这样的人物塑造起来,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交换,比较,反复”,让杨绍林深刻体会其中的艰难。陈云的含蓄与低调一度给创作带来难度,但正因如此,激发了杨绍林的执着。酝酿三年,今年终于与上海观众见面,杨绍林只觉得:“能为观众做些实事儿,挺好。”
虽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稳步发展,但杨绍林的危机之弦时刻紧绷着。他有感市场带来的经济收益,却也清楚市场是把双刃剑:“如果所有事情都让市场左右,也会把好事儿办砸。”杨绍林坚信黑格尔“任何思想都有反作用力”的建言,如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作用力越大,他就越担心由此“配套”的反作用力。杨绍林希望艺术市场可以建立相配套的约束机制,虽然至今未果,他却依然坚定执着。
海 晨:破土生花,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
第一次见到海晨,是在“海上青花”的新品发布会上,她穿着素色丝缎旗袍在众人之中游走,巧笑倩兮卓然独立。她的店坐落在福州路外滩口,那天晚上灯火通明,海晨手执酒杯周转于众宾客间,谈笑风生热闹非凡。第二次见面依然在“海上青花”的总店,平日的海晨不涂脂抹粉,麻质粗糙背心配上波西米亚大长裙,即是全身的搭配。采访途中,有两位年轻的日本姑娘来店里,毫不吝啬地发出一连串“卡哇伊”,浑然让人忘了是身处瓷器店铺。没有一个词能完整概括海晨和她的“海上青花”,她们已然成了一种调律,家饰装潢的调律,人与泥土的调律,艺术与商业的调律。
初识陶艺
探求陶瓷艺术的巅峰之道
高中毕业那年,海晨发现了泥土的魅力,她选择了全国仅两家有陶瓷专业的学校之一——中央工艺美院,打算系统地研究陶瓷艺术。当时的海晨完全没有想过将来开创什么品牌,她就像大部分勤勤恳恳攻读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心眼里还是有那么点执拗的纯艺术情结,偶尔会瞧不起商业性质的设计。而事实上,她也的确一门心思扑进陶瓷艺术中,对于那时海晨,吸引她的,纯粹是泥土工艺的魅力。
2002年,海晨开始陆续参与陶瓷艺术活动,也正是那时,中国陶瓷艺术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海晨也是这时回到上海,在自家院子里开办了一家小小的陶艺沙龙,定期邀请业界大师举行相关讲座,而海晨也常被邀请做陶瓷艺术相关的策展。
中国是个陶艺大国,瓷器遍布全国,即使如此,也很难让人们将它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认真对待。稍微了解艺术圈的人即可知道,中国几乎就没有以个人名义在国际上知晓的陶瓷艺术家。而那些真正的老陶艺家,他们守着古往今来老艺人一贯的 “做艺术不搞商业” 的准则,从而使那些真正具有艺术品高度的作品只能深藏于某个不容寻觅的角落。在海晨亲身经历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界的现状之后,她萌生了自己做设计的想法。
“海上青花”应运而生。
黄浦江边
摸索升起的“海上青花”
海晨的开店过程并不顺利,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当年找到了一个好的铺位。那时的外滩还不如现在这般人流涌动,但也至少是个称得上地标的绝佳地带。正因为如此,海晨保守打算,除了在外滩租了个十五平米左右的店面外,先后在自忠路和泰康路也开了两家店。最终,后两家由于各种原因关闭了。说到自忠路的店面,海晨笑称“那个环境做生意不开心,风水不好。”她依然是那样随性的语气,看似好像缺失了作为商人的周全和深思熟虑。
即使这样的海晨也无法免俗地度过一段守店期。来回奔波于景德镇和上海已经成了常事,那时候的海晨还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常常是在景德镇烧出成品,快递去上海,自己又马不停蹄赶去上海接货。令人欣慰的是,“海上青花”的第一年已经稍有有盈利。
海晨还记得开店后迎来的的前两位客人,一对十分兴奋的德国夫妇,他们挨个把玩着店里的每样瓷器,爱不释手。据海晨说,那天,帮这对德国老夫妇运了东西之后“店瞬间全空了。”可以说,这相当于三年间店铺情况的一个典型写照,来消费瓷器的客户多半是外国人,即使有中国人,也是给自己的外国老板买的,当被问到为什么自己不买来用,他们都基本眨眨眼睛:“容易打坏啊。”这时候海晨就觉得,离自己心里期望的状态还是有些远。
三年的时间,“海上青花”的名字从各地艺术家到各界商人,再到在追求高品质住宅的客户间口口相传,渐渐的,开始有国人自愿踏进“海上青花”。
陶瓷之道
艺术与商业间的和谐永生
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锐设计师纷纷开办了自己的品牌,而海晨的名字也不仅仅出现在陶艺沙龙和艺术展览等场地,她和她的品牌“海上青花”一起守护着中国陶瓷文化这块值得骄傲的土地。进入设计圈子越久,海晨也或多或少地更加现实,蜕化最初追求艺术时不食人间烟火的心。她依然坚持将艺术融于生活的理念,不再一味追求品相好看且工艺复杂的作品,她从艺术家转变成设计师,多了几分与人相处的柔情,也深知要时刻催促自己不断出新以维护版权,毕竟设计师的版权问题依然是个瓶颈。
“海上青花”的诞生,可谓赶着时机之巧,毫无准备不断摸索出来的。海晨曾经有找职业经理人的想法,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要同时照顾店里、烧制瓷器和家庭实在有难度。她始终在“坚持陶瓷艺术设计的传承”还是“让职业经理人去打理市场迎合顾客”之间犹豫不决,不过最终,她选择了前者。海晨常说“我的店养人,不仅养我自己,也养顾客。”一个“养”字用得极妙,从一个研习艺术的品牌创始者口中说出来,瞬间有种韬光养晦、天长地久的感觉。“海上青花”的顾客给予海晨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使得她不用非常在意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她只是想淡淡地、专注地把一单一单任务做成。养艺术品,其实和养人一个道理,切不可急于求成,而重在修养。
“海上青花”的LOGO是海晨父亲亲手刻的篆体印章。海晨出生在上海,这个处于华夏大地之东,充满历史感的繁荣城市,于是,她给自己的店起了个英文名字“Blue Shanghai White”。
海晨说:“我要做能使用的瓷器,我觉得这才是让人和陶瓷的关系更加接近的方式。”有时候,艺术就是这么简单,它并非高不可攀只可束之高阁,它只是静静等着,等着你去发现。有人说它平凡,那是因为他没有去体验和寻找,或许真有那一天,手中的器物活了起来,你会发现它是记录你人生的观者,直入泥土,至死不渝。
王一舟(Denson):随性而舞 舞出步步为营的精彩
13岁,他叛逆学舞;16岁,他玩音乐却拒绝签约;18岁,他在大学带着30个人的团队玩转各类商团,还兴建牛奶棚……作为85后,他已然过了跳舞的年龄,但依然坚持随着节奏摇摆自己的生命。作为85后,他在商界跑道上定然领先于太多同龄者,上海80% fashion show的演出都通过他接洽。这是一个随性的85后:“我从不计划什么”,更是一个有抱负的商人:“我们对外接洽的演出价格,目前在同行中是最高的,我们要做更好的品牌,我们也值这个价”。
叛逆那些年,爱韩流更爱街头艺术
80后一代,叛逆几乎是青春期的衍生品,是逃之不及的一道坎。13岁的Denson也难逃叛逆的魔爪,一度沉迷电脑与游戏,当时正值韩流入袭,Denson看到他们跳的街舞帅翻了,于是花了1500元专程学了半年的舞蹈,随后走出电脑房,走入人民广场,他开始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接触这类新鲜且酷炫的街头艺术。Denson渐渐地开始与伙伴斗舞,随后他发现了街舞的商业价值。Denson直白地表示:“斗舞之后我就开始有机会接到演出,发现原来玩街舞也可以赚钱。”16岁读高中时,因为有不错的外形,一度有上海的唱片公司想与他签约,Denson却毅然拒绝,“上海根本没有成熟的唱片市场,我一直觉得要发展,跟谁走很重要。”虽然只是一个少年却懂得不盲从,他的叛逆或许是一种早熟。
18岁暑假,
嗅到艺术中的商机
在18岁那个考入大学的暑假,Denson遇到人生第一次商业契机。那是在2005年,他如今效力的Caster文化公司接手一个洋酒品牌的活动邀约,活动在全国近二十多个城市同时展开。当时Caster公司人手不够,于是如今该公司的艺术总监在上海找到了这个活跃在街舞圈的小伙子,希望他能带队表演。更加巧合的是,上海场的负责人正是Caster的老板,Denson有了与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在表演活动的那几天,Denson与老板交流了许多想法。“当时Caster成立不久,我的老板正想如何打开市场,而我已经开了自己的舞蹈室,手里也有五六百人的会员,但没有周期性的活动就不能留住会员,当时我的老板与我做了交易,我把舞蹈室和学员给他,但我要提成。”沟通很理想,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在那个还没踏进大学校门的暑假,Denson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事业掘金了。说起这件事,Denson还是相当自豪:“当时Caster只是一个运营机构,而我给他们带来近1/3的生源。”为了让这个机构有更好的条件发展,Denson还贡献了自己的房子,以低廉价格租给公司,成为员工宿舍。
机遇实在是个美妙的东西,在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Denson遇到了至今生命中最大的一位贵人,而他也聪明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大学生活尚未开始,Denson已经开始管理一个五六百人的团队,为他们接洽各类舞蹈商演,他的叛逆看似随性,其实有着步步为营的大智慧。
大学四年,听妈妈的话“积累人脉最重要”
进入大学时,Denson已与青涩告别,妈妈对他只有一句教导:“你现在不要考虑如何赚钱,先把人脉经营起来。”Denson记住了。在南汇大学城,Denson依托体育部开了培训班,找到合适的老师开了四六级培训课程,还经营桌球房,甚至牛奶棚,由于拥有不错的人脉关系,让Denson在大学四年里涉猎的领域甚广。仅仅在学校,Denson就有一个30人的团队,并且保证这些学生每个月可以有将近一万元的收入,而他自己却没赚多少,因为他记得妈妈说的话。与此同时,Caster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当时位于西贡的“我格”广场主动找到这个在舞蹈界已小有名气的文化公司,希望这位“租客”可以带旺商场人气,结果Caster不仅有着众望所归的表现,还相继收到来福士、龙之梦、悦达889等上海知名商场的入驻邀约,最后,Caster选择新晋跃起的大悦城,“因为这里的老板愿意投钱为商场添人气。”事实也证明了Denson的眼光,大悦城的Caster是目前三家店中业绩最好的店。
至今,最让Denson引以为豪的市场业绩当属通过他让B-BOY 界炙手可热的艺人Danny成为百事可乐最新季形象代言人,这一季百事选的另一位艺人是罗志祥。说起这次签约,也归功于Denson在大学期间通过活动积累的人脉资源。百事在筹拍今年新季度广告时,正想找B-BOY界的代表人物融入舞蹈圈,于是Denson有了推荐中国最资深B-BOY高手Danny的机会,接洽时Danny的身价与百事的要求不谋而合,代言活动顺利拿下,让Denson感到十分骄傲:“现在广告已经在广州全面铺开,不久广告海报将在上海各大地铁内张贴。”
直面事业拓展 ,
理想与面包都要
如今Caster的事业如火如荼,几乎上海所有的大学都知道这个舞蹈公司的存在。六年的成长,Denson除了继续推出优秀的艺人,接洽fashion show的演出活动,今年十月,Caster十家服装实体店也将陆续开张,同时公司又新增项目市场部,专门承接大型品牌的公关派对,有些项目可以拿到百万元以上的预算。Denson显然可以逐渐开啃这块诱人的商业面包,而他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每天只睡四小时,每天从上午十点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在接到4A公司合作的项目时,就要做好半夜三点开会的准备。在全国各大城市连轴转的工作,几乎没有双休日,当兴趣转变为工作,也注定要牺牲私人的休闲时间。
一边啃着“面包”,一边Denson的理想还在继续。Caster从创办之初就开始主办B-BOY街舞比赛,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年还有Caster艺人的公演,这些都是纯公益的演出,而这块的市场赞助几乎为零,这也意味着为了举办这样的活动,Denson需要不断地砸钱。问他为何坚持,Denson脱口而出的说:“因为这个活动可以让街舞爱好者找到自己的同伴。”Denson坚持要将这样的活动越办越好,因为五年的积累让大家信任这个舞蹈比赛,他懂得赚钱,更明白口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