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需以市场制度重构应对受抑价格释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03: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晓忠

   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红利正步入结构性退潮期。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1年中国国际跨国采购大会”上,举办方表示中国制造成本优势被削减近20%,使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出现了消费品需求减少而资本品需求增长的结构变化。

   在开放经济业态下,中国制造成本上升是市场对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扭曲性定价的自发矫正,它揭示中国无法长时间维系扭曲的巴萨效应:即在人民币汇率和要素价格长期偏离均衡状态下,中国不可能在享受出口价格竞争优势与通胀风险间维系长期的均衡。

   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逼近等不仅引发了市场自发矫正劳动力价格因收入分配制度所致的长期低估状态,而且人口老龄化下社保等支出性贫困意味着未来国内储蓄将进入低增长时期,趋低的储蓄率将使政府和国企不可能在不触发通胀下进行高投资以推动GDP增长。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显示,家庭维修服务等成本上升11.7%,一线城市保姆工资普遍达2500元/月,片段性地反映中国劳动力价格正在走出多年来的低工资压抑期。至于当前这一变化对资本品冲击有限,既源自政府对该行业的政策性优惠,又与正规金融市场向资本品行业廉价输送储蓄资源有关。但当前银行间市场和民间市场利率上升,已警示对资本品行业的冲击将会逐渐突出。殊不知,当前正规金融市场继续定向为资本品投资提供廉价货币将面临通胀失控之风险,因为货币定向供给如同征收通胀税以稀释不愿存入银行的储蓄,导致消费品行业无法获得更多金融支持而降低资本支出,加剧消费品供给冲击,引发滞胀。

   如果说前30年中国完全可通过国内大宗商品开采以对冲进口价格冲击,维系要素价格的廉价优势;那么如今随着国内大宗商品开采成本上升、枯寂型资源类城市转型重压以及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日益趋高等,要继续维系要素廉价的条件已不再具备,即维持要素价格管制将导致资源供给冲击,是为近年来何以不断涌现油荒、电荒等。因此,鉴于当前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重工化依然是基于要素资源投入的规模效应,重工化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意味着其承载要素资源价格上涨的能力将低于发达经济体,而失去成本优势的国内资本品也将削弱出口竞争优势。何况,伴随着资本品出口规模扩大,中国对外依存度和经济失衡不仅将更突出,而且带来的将不再是GDP增长,反而是经济减速甚至滞胀,因为大量资本品出口伴随着巨额储蓄净出口和福利净流失,而储蓄净出口将导致经济下滑和通胀高企。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已难以继续沿用过去通过对要素资源的价格管控而维系廉价出口竞争优势,并不引发国内通胀失控甚至经济滞胀。因此,中国应加快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推进旨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自由度的市场制度重构,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私人部门运营创造条件,推进中国经济由制造驱动型向创造制动型转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