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治水"秘诀":依靠市场筹资金 兴建设施强基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09: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提起江西南昌市盘根错节的水系,南昌人会伸出自己的手掌形象地比喻。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赣、抚、信、潦、锦五河尾闾,坐落鄱阳湖畔,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8%,纵横交错的河流,还有点缀其间的湖泊。水,就像这座城市的血脉一样融入了百姓生活。
图为南昌市滨江路城防工程。 本报记者 赖永峰摄
水为南昌市注入了活力和灵气。然而,洪水却让这里的人们深刻意识到水的危害性。五河交错的密集水系,年均1600毫米的丰富降水,加上平均海拔20多米的低洼地势,洪涝灾害是南昌时常需要应对的大问题。
近年来,南昌市对全市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图为前湖水库。 本报记者 赖永峰摄
有资料显示,作为全国首批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南昌虽然历经几次大洪水,却依然实现了不倒堤、不垮坝,确保了防洪安全。对于一个“水都”来说,南昌的治水“秘诀”究竟在哪里?
兴建设施强基础
为应对洪水,有关部门组织抢险演习。 本报记者 赖永峰摄
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防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网络,是城市防洪安全有保证,农民种粮保丰收的前提条件
走进南昌市前湖电排站的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正在密切监视着电脑上数据变化情况。前湖电排站是排除内涝,保障昌北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片区安全度汛的重要水利工程。昌北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周建昌说:“这里的设计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干’,我们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对整个泵站进行控制和数据监控,一旦出现汛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启动电排站泵机,将水及时排入赣江。”周建昌边说边演示起来。他告诉记者,和从前需要“人拉肩扛”管理电排站的方式相比,南昌这几年下大力投入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利设施大大提高了电排站的工作效率,为城市排涝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对备受内涝之困的南昌来说,建好电排站是220万市民安全度汛的基础。南昌市水务局副局长周洪都介绍,近几年,南昌新建了青山湖电排站、鱼尾电排站、前湖电排站、双港电排站,改建了吴公庙电排站、新洲电排站,正在建设南塘湖电排站、夏范电排站,“城市排涝装机容量已由8000千瓦增加到近3万千瓦,新建和改建的城市电排站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监控、自动启闭,城市排涝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一日暴雨加污水一日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工程’的标准。‘十二五’时期这个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干’。”
车辆行驶在昌南大道上,双向八车道的快速路,两旁的绿树高低错落、掩映成荫,俨然是昌南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能想到我们正在行驶的道路,就是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堤防工程吗?”南昌市水务局工作人员查晟介绍,这条道路在水利工程中被称为南隔堤,长13.5公里,东起梧岗山,西接赣东大堤生米大桥,是防止赣江上游赣东大堤溃决洪水进入昌南城区的防洪屏障,同时也是昌南城区的交通主干道,集水利防洪、连接交通、生态园林、绿化景观为一体。
堤防工程是洪水来袭时城市重要的防卫线。周洪都说,近10多年来,南昌实施了富大有堤、赣东大堤、南隔堤、沿江大堤等除险加固,总长70公里的城市防洪包围圈基本形成,防洪标准由20年到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与此同时,“统筹防洪和城市建设,让道路和堤防工程融为一体,修好一条堤就是打通一条路,是这几年南昌防洪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
除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周洪都介绍,近10多年来,南昌实施了11座10万亩以上外洪圩堤除险加固,开展了药湖联圩等5万至10万亩和1万至5万亩圩堤除险整治,外洪圩堤防洪标准由5年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至50年一遇,完成了全市492座水库中200余座带病运行、地理位置险要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南昌在治水的同时,在用水上也下了功夫,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为城郊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来没有机耕道,机器进不了田,土渠灌溉也不方便,不是旱就是涝。”家住南昌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的刘茂火一边在自家稻田里插秧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渠修好了,路也通了,原来只能种一季水稻,现在可以种两季了。大家都盼着渠道赶快修到自家地里。”
南昌市平时抓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防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网络,是做到连续15年“无汛事”,城市防洪安全有保证,农民种粮有效率的前提条件。
依靠市场筹资金
靠国家投入支持,靠财政资金引导,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是南昌市保障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充足且可持续的基础
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的基础,这也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昌水利总投入71.29亿元。“十一五”期间,水利总投入超过35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总投入的50%。“十二五”时期,南昌水务规划投入90亿元。如此大量的资金需求,钱从哪里来?
南昌的答案是:靠国家投入支持,靠财政资金引导,而最重要的思路是——搭建市场化的水利融资平台。
周洪都介绍,从2003年起,南昌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从政府性基金中提取、从城区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费中划出等。从起初的征集资金6000万元左右,到2010年年征集资金额度已超1亿元,以市水利建设基金为担保,先后向银行融资10亿多元投入水利建设。2006年南昌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水利投资公司,通过项目贷款等先后投入8亿多元,进行水利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堤防除险、河道水系整治、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融资平台的搭建加快了水利建设的步伐,用5年的时间就建成从前需要10年到20年才能建成的一大批水利设施。”
除了积极搭建市场化的融资平台,南昌还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水利前期工作,为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据周洪都介绍,“十五”至“十一五”10年间,南昌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水库除险、泵站改造、圩堤整治、安全饮水等补助资金近30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共争取省级以上水利投入25亿多元。
“水利建设中还有一部分重要来源是来自财政资金的投入。”周洪都说。南昌每年确保小农水经费1000万元,每年从市本级重大重点项目中安排水利建设资金均超过1亿元。
南昌的经验表明,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是保障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充足且可持续的基础。
“一龙管水”建体制
各项涉水行政职能整合,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理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水利管理效率的保障
资金来源解决了,水利工程建好了,如何让其发挥出最大作用?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在“管理”二字。实现高效的管理,必然要靠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地区在涉水事务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等问题,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多龙管水”,导致涉水规划、涉水资金等难以统筹落实,管理效率不高。
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南昌市将各项涉水行政职能整合,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2010年5月18日,南昌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这被视作南昌水利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南昌实现了由“多龙管水、条块分割”向“一龙管水、合力治水、团结兴水”的管理体制转变。市属6个县区也在去年分别实施和深化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周洪都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他们还在内部全面推行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重点引进紧缺人才、技术人才,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去年,为落实南昌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需要,昌北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与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昌北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多次协调并达成共识,将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的全部水利工程设施划归昌北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管辖。”昌北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书记周建昌介绍,30名职工负责近100公里的防洪堤,11座电排站等。
位于新建县的溪霞水库是南昌境内最大的一座重点中型水库。新建县水务局副局长黄勇介绍,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水库定编定岗的职工只有10人,都是懂水利的技术人员。虽然日常参与水库维护、管理的人员少了,但是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
总结南昌水利建设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做实水利基础设施,创新举措加大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完善集防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网络,理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一龙管水”,提高水利管理效率。“水利和防洪安全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南昌水利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源上重视,正是南昌治好水、用好水的关键。
(责任编辑: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