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四川泸县 三大引擎助推县域经济前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19:58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周微 黄强 通讯员 毛宏 四川泸州报道

  近日,2010年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公布,根据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做出的综合评价显示,泸县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综合评价排位再度上升。在参评的全省173个县级地区中,泸县综合实力位列第51位,比上年上升5位。在参评的67个丘陵地区中,泸县位列第20位,比上年上升3位。2011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持续领先,工业实现增加值45.21亿元,增长24.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4.6%,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26亿元,增长26.7%,增速连续5个月居于泸州市第一位。

  泸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抓好工业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招大引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带动效应;要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打造良好的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推动县域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泸县县域高速前行,基本竞争力持续攀升,得益于“园区经济”、“归雁经济”、“镇域经济”三大引擎的强力助推。

  “园区经济” 跑步撞线“百亿”

  厂房内,密密匝匝的缝纫机一字排开。在200多名工人组成的流水线上,一只只手袋正源源不断地下线、打包,然后漂过太平洋,直抵位于美国的终端市场。这是泸县经济开发区朝发皮具有限公司内的场景,朝发皮具只不过是整个泸县经济开发区众多入驻企业的一个缩影。

  已经入驻了132家企业的泸县经济开发区,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07.6亿元,跻身四川省(35个)百亿工业园俱乐部。

  泸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丘陵大县,境内却没有一家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矿产资源也较为贫乏,长期以来一直是泸县发展工业的软肋。但一届又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知难而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终于闯出了一条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

  开发区建设从一开始就按照“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立足城西工业园、临港经济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配套,加强项目攻坚,培植产业集群,结合县域实际,确定了重点打造以酒业、机械、纺织服装·鞋·帽、医药和化工等主要发展产业,推动开发区横向拓展、纵向升级,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四川乃至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中小企业示范经济区。目前,泸县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了《发展规划》的编制,构建起了物流、担保、投资、信息“三公司一平台”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园区封闭式服务体系。

  “归雁经济” 引发连锁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泸县部分民工自发组织外出从事建筑业,形成了劳务输出的雏形。与此同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泸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赴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务工。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劳务输出常年保持在30万人左右,年劳务收入30多亿元。

  泸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把劳务经济提上发展日程。率先在广东省中山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组织劳动、计生、公安等部门人员以及乡镇干部,前往泸县籍务工经商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办证、维权等服务。每年春节,组织演艺人员奔赴中山、贵阳等地开展乡音乡情演出,慰问泸县籍在外人员。

  在外摸爬滚打,外出务工人员不仅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也储备了包括资金、技术和市场网络在内的资源,很多人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身份转变。

  随着东部产业转移的加速,泸县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成为首要选择。泸县适时实施政策扶持,明确规定回乡创业享受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所有优惠政策,并注重从回乡创业者中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我再次在泸县投资办企业,主要是在这里找得到钱。”返乡创业的陈联彬直言不讳地说。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他在潮河镇注册兴办了一个泸州宏达运输公司。2010年,陈联彬又投资2000万元,兴办了泸州劲牛有限公司,厂区占地30余亩,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年创税金200万元,解决就业100多人。

  目前,泸县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受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315个,服务事项16个,进驻率达到100%;通过“代办员”、“绿色通道”等服务直通车的形式,使现场办结率和限时办结率都达到100%。高效的行政使得泸县成为吸引投资的洼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

  “镇域经济” 充满无限活力

  2010年,泸县19个镇的财政收入都超1000万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镇级财政收入超过2000万元,经济保持“高位求进”。

  从2001年起,泸县实行县镇“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上解逐年递增、补助逐年递减”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力图从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2008年,泸县进一步完善了县镇财政体制,实行“超收全额留用、定额补助或上解”的利益分配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各镇做强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泸县积极探索综合考核指标向经济考核、单项考核和用人考核导向向基层倾斜等机制,力图建立起有利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机制。考核中,泸县将镇级综合目标考核设定分值100分,其中经济工作占70分,个别考核项目加分不封顶。此外,泸县还创造性地设置了镇级工业发展、酒业发展、招商引资等6个单项目标奖,在奖励力度上向镇级领导班子倾斜。

  在物质奖励同时,泸县组织部门重视干部任用,及时把镇优秀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一把手”重要领导岗位重点从镇产生,镇领导已成为机关干部羡慕的岗位。2006年以来,泸县县级机关“一把手”除一名外,其余均从各镇提拔。2010年,泸县集中推荐的后备干部中,来自于镇的提名占到了75%。

  在经济发展中,泸县针对镇域经济发展瓶颈,进行大胆探索,以工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产业集中、产业向集群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强力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共同发展平台。

  泸县按照县镇互动、园区共建的模式,共建共用工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四川泸县经济开发区。鼓励各镇引进投资上1000万元的项目入驻“一区两园”。凡入驻项目,县镇除税收按7比3分成外,其余指标按照“谁引进、谁统计、谁考核”的原则办理。2006年以来,各镇引进落户“一区两园”的项目达74个,占“一区两园”项目总数的56.06%。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