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突围任重道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2:08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改变三大评级机构寡头垄断的国际评级体系,关系着所有国际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中国评级行业与整体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环境和水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曾经建议,中国也应发展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蒙代尔认为,通过在此方面加强建设,有利于促进银行放贷。
然而,当前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却不容乐观。“如果定一个期限,我国可能落后美国十几二十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李治国看来,造成当前国内信用行业现状的主要原因还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从经济发展的模式上讲,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未达到从“保守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型”。
“好比银行的信用与国家的信用倍数成正比,整个信用行业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使用还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普遍程度,因此没有办法体现出现阶段‘信用’在资本市场的最重要价值。”李治国说。
在李治国看来,当前的中国内地在信用评级上面临着三大风险:一是核心机密泄露的风险;二是企业价值低估的风险;三是市场被外资占有甚至被控制的风险。
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四家。然而,自2006年起,美国评级机构就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该年,穆迪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茂荣甚至表示,缺失话语权的中国金融市场遭受长期被“压低”信用评级的困境,这也同时大大增加了中国海外融资的成本。
“它们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信用级别评为‘垃圾级’,同时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业,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中国国有资产造势。美国还借三大评级机构之手悄然进入中国的经济腹地和敏感行业,公开窃取中国最有价值的经济技术情报和政务信息。但可悲的是,中方某些机构还要为此支付高额的服务费用。”张茂荣表示。
事实上,与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欧美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阶段,中国需要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强做大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李治国表示。他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其一是采取正面的积极态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其二要积极储备评级行业的高端人才;其三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国内评级机构自身而言,李治国认为,应当吸取三大评级机构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确保自身的业务能力,保持独立性是关键。
“应当思考的问题是,既然我们是美国主要债权人,为何就不能借此扩大需求,壮大我国评级行业的影响力?”在李治国看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中国未来的信用评级市场潜力巨大。
至于新型国际评级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认为,应该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国际信用评级监管组织、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国际信用评级标准。“可以设立一个 ‘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委员会’组织,由各国评级监管机构组成,而世界债权国家应当主导这个委员会。同时,制定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推动建立一个由各国政府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组成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参与每个国家的评级业务。再由独立的国际评级监管机构制定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