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原油对外依存度过高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12: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工信部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2%,首次超过美国(53.5%)。并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如果说对外依存度超过美国,与美国近年来加快页岩气的开采步伐,使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有关的话。那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可能就不是“超过美国”那么简单了。更重要的,需求量增加引起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不高和浪费损失现象严重。很多行业的单位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要高出1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同时,一些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替代能源的行业和工艺,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和运行。如新能源汽车,迄今为止,没有大范围推广和运用。
而事实上,仅汽车一项,每年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就达到4000—5000万吨,占石油消费总量的8%。据专家透露,按总量计算,我国目前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已超过原油总消耗量的60%。而石油需求量较大的石化、机械等行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特别是机械行业,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
在国内供应受到数量和规模限制的情况下,自然只有依靠进口来解决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就自然难以控制了。
问题在于,在石油越来越多地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等影响的情况下,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扩大,会给国家的经济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少数国家要挟和裹持中国的一种手段与工具。以达尔富尔问题为例,就是美国等国家打出的一张针对中国的能源之牌、政治之牌、遏制中国发展之牌。
而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因此遭受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我们担心,随着中国原油对外储存度的进一步扩大,美国等国在能源消耗问题上施加给中国的压力也将更大。谁也无法保证,美国不会纠集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中国的能源消耗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和要求,甚至设立进口原油的价格门槛、排放门槛等。如果这样,中国不仅会在石油进口问题上重蹈铁矿石的覆辙,而且会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从而打乱中发展的步子。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原油对外依存度过快扩大的现象呢?如何才能确保中国经济不因原油对外依存度的过快扩大而受到不利影响呢?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倡导全民节能意识。这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切实抓好的一项工作。因为,中国虽然不富,但是,中国人在节约问题上的意识却很差。这不仅表现在吃喝等方面,也表现在能源的利用与消耗方面。所以,倡导全民节能意识,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从政府机关开始,如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减少空调等的使用时间等。如果政府机关真正行动起来了,有了节能意识了,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也就会慢慢形成了。
第二,加快成品油价格改革步伐。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显然是无法起到促进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形成的,更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有关方面表示,将加快成品油价格改革步伐,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但是,如果垄断不打破,成品油的市场价格机制如何能形成呢?所以,首先必须打破垄断,在此基础上,再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
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条,原因是,只要经济结构继续维持现有的水平,只要传统产业不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与优化,对能源的消耗就会不断地上涨。所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需要。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地降低单位能耗,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从而改变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局面。
第四,加大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的生产与推广力度。既然在石油消耗中,交通运输领域超过了60%。那么,如何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原油消耗,就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规范、建设、生产和推广,就成了降低交通运输领域原油消耗的关键。这方面,不仅要提出目标和要求,更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而对非新能源交通工具,则要通过政策手段加以限制和压缩。
第五,提高天然气运用比例。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供应商,中石油率先启动了“气壮中国”战略。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能源巨头随之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可以想象,未来若干年内,用天然气替代石油的的风暴将形成。但是,这也不是最根本的手段,如何开发更多的新兴能源,改变能源消耗过于单一的局面,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扩大,对中国是一种考验。如何接受这种考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是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谭浩俊)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