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7 08:08 来源: 经济日报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他下乡,总像一个三人战斗小组,司机、秘书,一辆212吉普,其他随员一个不要。上路,直奔田头。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多年,工资不低,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经是全村最差的。他的钱大多“散”到了困难群众那儿,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

  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仅拿出9600元。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身处。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大家请杨善洲搬进新房住,他不肯,硬是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

  22个寒暑过去,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绿装,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老人去世后,人们把“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永远怀念他。

  文/新华社记者 杨跃萍

  (据新华社昆明8月16日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