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将在"十二五"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7 17: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小桥流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一个过去荒草丛生、水患连年的千亩大垸,如今新辟为洋湖湿地公园;西北方向十多分钟车程,蓄水的梅溪湖实现整体招商,昔日的葡萄沟,即将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文化艺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商务中心。
洋湖、梅溪湖,是大河西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缩影。
也正因为“两型社会”建设,长沙拉开了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大幕。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长沙从“五一路时代”走向“湘江时代”!
河西新城雏型基本形成
让我们将时光拉回到2007年。正当湖南为长株潭城市群申请“两型社会”试验区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已萌发在长沙建设新区的初步构想。是年12月初,陈润儿在市委全会上正式提出“长沙新区”的战略构思,获得广泛支持。
历史选择了中部。
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12月17日,陈润儿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长沙新区建设。东南西北,先导区落子何方?综合考虑河西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市委果断决策,锁定大河西。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说,建设大河西,不仅由此将展开长沙建设发展的东西两翼,而且通过大河西改革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科教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叠加聚变,必将显著提升长沙的产业支撑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把脉中部崛起大势,敢为人先的长沙人决心击水中流,跨越湘江。
2008年6月10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拉开大河西建设大幕,先导区从此承载700万长沙人的大城之梦。
大河西先导区承担着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不可重蹈以往粗放式发展的覆辙。先导区成立伊始,按照“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化”的目标,提升顶层设计。据介绍,规划区生态控制面积(包括水面)2284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6%。
先谋势,后谋事。这是事业成功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也是长沙决策者和建设者面对现实做出的战略选择。
所谓“势”,是气势,是规模。按照“构建长沙城市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围绕 “拉开道路框架、形成承载功能、展现新区雏形”的三年奋斗目标,先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600多个,完成投资2324亿元,基本完善了高度紧凑的“六纵八横”新城道路网络,共完成水电气及科教文卫等公共配套项目65个,核心区形成了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岳麓山大学城区、洋湖总部经济区、麓谷科技新城区等五大功能片区,目前城区面积达到1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20万,河西新城雏型基本形成。
这个“势”,也是时势。低消耗的发展,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发展。坚持两型产业聚集发展,先后引进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企业1500多家,总投资近1000亿元;世茂商业综合体、民生银行总部等一批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纷纷入驻。先导区的城市价值和市场预期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和资本追捧,今年上半年成功签约项目26个,投资总额达到213亿元,为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以国家试验为坐标建设
举全市之力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打造样板区,引领、示范、带动两型社会建设。
近年来,长沙注重用两型理念指导各项建设,提出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尊重自然,最小程度的影响,最大程度的修复,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在土地利用上提出一定要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环保优先理念,不能现在拼命创造GDP,然后用积累的财富去治理污染的环境,一定要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耐久性提高一倍,资源消耗下降一半。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强试验区建设的持续动力,长沙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推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近两年全市行政许可项目精简46%,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在线审批。作为最大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长沙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了城区农民高层公寓式安置、人车分流立体空间资源整合、高层标准厂房建设、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农村建设、城市道路节地设计等“五大节地模式”,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31个省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通过创新环境资源约束机制,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率先实施综合性节能管理,节能成效中部领先,成为全国首批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
用世界的眼光,描绘长沙的未来。
长沙坚持以国家试验为坐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两型社会建设。先后制订了“1+13”的改革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先导区等4个示范片区的改革建设方案。编制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新的三年行动计划,为持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绘制了路线图。按照省委“四化两型”建设部署,提出“十二五”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
以生态文明的观念,打造长沙新城。实施城市品质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促进城市两型化发展。开展《长沙市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体系》研究,率先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和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重新修订《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率先全国编制实施《城市色彩规划》,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和改造,社区环境整治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成功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通过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截污治污、污染源退出、城乡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湘江治理五大工程,城区七大污水处理厂和四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今年底可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减量化和资源化达到3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7年的8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95.6%。在持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和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农村垃圾收处体系建设全覆盖和畜禽污染治理全覆盖工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高增长、低代价”被新华社誉为长沙式发展的双向追求。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