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澄清未言“被调查” 紫鑫董事长:遭举报“因动了韩国人奶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3:1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张建
8月18日,紫鑫药业(002118.SZ)董事长及实际控制人郭春生突然现身网络媒体接受专访,称因人参贸易触动了韩国人的利益而遭到举报。其在专访中称,公司 5000多吨人参出口,有3000吨~4000吨销往韩国,销售额达20亿~30亿,动了韩国人的奶酪。
“公司正被多个政府部门调查。”他称,近日会给公众一个交代。
此前因媒体报道,紫鑫药业上下游人参产业链是否“自买自卖”被强烈质疑,并被贴上“银广夏第二”标签。而在此前的8月17日,紫鑫药业已因媒体报道而停牌。
事实上,这并不是紫鑫药业第一次回应此事。此前的7月29日和8月10日,公司曾两度澄清,称公司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销售商无任何关联关系。
8月18日,郭并未就媒体质疑的相关事实做正面回应。在紫鑫药业澄而不清的背后到底还掩藏着什么?仍有待时间解答。
两度澄清未言“被调查”
在两度发布针对媒体的澄清公告之后,郭春生显然给了市场一个诧异的答案:没有针对市场质疑的上下游公司涉嫌造假的关键信息,也没有就公司业绩真实性作出肯定表示,只有一个消息——公司正被多个政府部门调查。
而起因是早前有韩国人向证监会、税务总局、中纪委以及各大政府部门不断发举报信,同时在网上散播言论。
显然,这直指上月初网上发布的一份举报信。据媒体披露,该举报信列举了紫鑫药业从事人参业务的7家贸易公司的注册时间和股东构成,并指出公司可能涉嫌通过这些空壳公司完成人参业务的“空买空卖”行为。
事实上对此,紫鑫药业早在7月29日就发布首份澄清公告。
据公告显示,紫鑫药业全然否定了前述举报信所提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在涉及的贸易公司及股东与公司关联关系上,其表示,无任何关联关系。而公司财务数据也是真实、客观,并不存在业绩虚假情况。
尽管如此,因相关财务指标异常,以及公司令人费解的交易,市场对于其上下游公司关联性的质疑并未就此消散。
8月10日,其再度发布澄清公告。此次,紫鑫药业除对公司财务数据异常做了进一步解释之外, 紫鑫药业再次否认了公司与下游销售客户的关联关系。
而与此同时,公司却补充说明道,因2010年吉林省出台了多项政策振兴人参产业,人参的主产区乃至整个吉林省新增了很多和人参相关的公司。
此次紫鑫药业明确指出,公司2010年人参行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客户多是2010年成立的。因为人参具有集中收获、集中交易的特点,很多贸易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采用雇佣临时工的方法。
显然,这与媒体质疑的上下游产业链公司造假的质疑有着内在联系。而不可否认的是,此轮第三次停牌,媒体再度抛出的调查则正直指上下游造假的事实,且与前两次层层递进。
令人生疑的是,再次被迫停牌之后,郭春生却表示公司正在接受多个政府部门的调查,且矛头直指韩国利益方的举报。
但对此,公司前两次发布的公告却没有丝毫披露。
“紫鑫药业正被多个政府部门调查并非媒体报道,而举报事情证监会和深交所一直在查,这几个月一直没有停过。”郭春生如此表示。对于后续情况,其称一定会认真地给出公告,把事情都一次性说清楚。
“关联”即“造假”
此次质疑主要围绕紫鑫药业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关联关系。
据相关媒体调查披露,公司上游人参贸易公司及下游销售客户商主要位于延边和通化,且皆由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郭春生的关联人员掌控。通过相互配合,紫鑫药业由此才有了屡次翻番的业绩以及暴涨的股价。
但对此,此次郭春生的回应却显得有些模糊。“交易市场收人参、玉米等交易都是不规范的,很少开发票,上市公司就委托几家公司代收。”
据郭向媒体解释,公司所在地吉林的几大人参交易市场因缺乏规范,并不开具发票,这与作为上市公司的紫鑫药业开具发票产生冲突,由此也才在去年成立了几家公司,并委托他们每天在人参市场上销售。“相当于我们把货分销给他们,然后他们在市场上卖给别人。”
显而易见,这与公司此前澄清公告表示,供应商和销售商多在2010年成立的情况颇有些契合。但对于供应商、销售商与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的关系,该公司却始终以否定撇清。对此,郭此次也并未作出实质说明。
“即便销售事实存在,但关联关系并没有如实披露,同样也涉嫌造假。”四川省社科院某法学教授对记者如是表示。
在他看来,财务数据是否虚假,需要从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查起。如果果真存在虚假情况,则由关联关系确定造假则属有意为之。
而对于事态进展,持有公司股票的机构也表示密切关注。公司2011年中报显示,前十大股东和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共有8家机构,其中包括6家基金、一家保险公司和一家券商。
8月18日,持有紫鑫药业的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已与公司有过沟通,但目前事态仍未明了,因此仍处于观望阶段。“这个事情目前还没有定性,因此还要看后续发展。”
另有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紫鑫药业停牌后,已在公司启动了自查程序,证实购买的风险控制程序合规。但记者了解到,有机构已在7月和8月已开始持续减持。